与郭澄清在一起的日子——访书法家王金铎


  张居明
  2018年秋末的最后一天,十一月六日,是一个阴冷的天气。第二天就将是立冬了。从清晨起来,天就阴沉着脸,冷若冰霜。而对我来说是那样的温暖,因为今天我有幸拜访了郭澄清的得意门生、生前挚友,书法家王金铎先生,从他那里得知了郭澄清许多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
  上午十点,我来到新建的宁津县老年公寓,这里设施齐全、洁净明亮,打听服务员得知王金铎在东楼212房间,我轻叩房门,一会儿,王老步履蹒跚地为我打开了房门。听王老说,他前些日子得了一场病,有点脑梗,腿脚还行,头脑有点迟缓、反应慢,有些事需要回忆一下才能说出来。
  他说郭澄清曾是他上学时的班主任,“平时说比我大七岁,档案中记载着比我大五岁,以后又多年在一起工作。我是最了解他的人了。”郭澄清一生对工作兢兢业业,务实肯干,做事非常严谨,搞创作更能看出他的人品——写字工笔正楷,字迹清楚。“他是我终生的良师益友,若能活到现在,年龄该有九十多岁了。”
  王老虽然得了轻微脑梗,行动有些迟缓,但对一些人和事还是记得很清楚的,还不时用颤抖的手为我倒水,我忙说:“不喝不喝”。说话间,他兴致勃勃地走到书案前,拿出一副近半个世纪前写给郭澄清的书法作品给我看。只见该书法苍劲有力,灵秀飘逸,墨香犹存。这是他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二日在郭澄清即将调任济南担任省作协副主席时所书的作品,诗中“庭院握手别,笑脸挂泪花”的句子,淋漓尽致地描述了当时分离高兴又难舍的依依惜别之情。
  最让郭澄清满意的是诗中“颂红日,改奇剧,传社迷”三句。因为那时郭澄清还没有动笔写《大刀记》,“颂红日”是说郭澄清写的那首《太阳的光芒万万丈》——这首诗曾被郭沫若先生收录《红旗歌谣》在全国出版发行。王金铎说起这首诗来,不顾年老体弱,声情并茂地为我吟诵起来:“太阳红、太阳亮、太阳光芒万万丈。我们如今俩太阳,两个太阳不一样。一个太阳在北京,一个太阳在天上;天上的太阳暖身上,北京的太阳暖心房。”“改奇剧”讲的是郭澄清受中国文联之邀前去北京参加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修改的情况。郭澄清在京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鼓励,因工作关系结识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传社迷”是描述郭澄清发表的中篇小说《社迷传》,在没发表这部作品前,中国还没有描写这类歌颂热爱人民公社的作品。因而,这部作品开创了历史先河。
  当时,郭澄清看了王金铎这首诗,非常赞赏他的这位学生加挚友的才华,说他用不到十个字就全面概括了自己的创作成果,具体形象,文采飞扬,流光溢彩,妙笔生花,再加书和诗的完美结合,是难得的珍宝。
  我想用手机拍下这幅王老保存了近半个世纪的作品来,可王老不让拍,他说:“你是除我和老师见过这首诗与字的第四个人,这么多年来,连郭澄清的四个儿子都没看过。”我听后颇感意外。期间他又给我讲了很多宁津的历史文化知识,如文昌阁的位置与布局、他小时候在文庙读书的情况,等等。我怕王老大病初愈说话多了累着,几次想提出告别,但看到他滔滔不绝、兴致盎然的样子,又不忍打断,欲言又止。时间指向了中午十一点多,正好王老晚伴也从外边归来,我借机提出告别,王老把我送出门外。
  通过这次访问王老,郭澄清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更加高大起来,他的人品,他的精神,他的作风,他的一部部闪光的作品,在我们一代代人的传承下将得到永恒。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