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不忘养育恩 树高千尺不忘根一个日本遗孤的中国人生


  □陈启忠
  1938年,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已踏进鲁西北大地。侵华日军中,曾有一名日本军官带妻子一同来到了中国战场。 1939年4月,这名日本军官在同八路军的一次战斗中阵亡了,撇下了怀揣六甲的妻子。数月后,妻子分娩,一名男婴呱呱坠地,来到了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失去了丈夫的庇护和照料的妻子,由于部队的不断换防,天天颠沛流离。处于无奈,只好忍痛割爱将这个襁褓中的婴儿送给了糜镇西李楼一个名叫李玉东的村民收养,取名李新荣。
  李玉东的妻子,虽然结婚五年未开怀,心里也渴望有个孩子在膝边绕来绕去,但想到收养的是一个日本鬼子的小孩,说什么也不同意。李玉东则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既没杀人,又没放火,他有什么罪呢?他还太小太嫩,还需要人的照料和抚养,你看孩子多可怜啊!苦命的孩子! ”一番话后,妻子便不再说什么了。
  自从收养了李新荣后,李玉东两口子整天乐的合不拢嘴,把这个孩子视作掌上明珠。
  有一天,李新荣和小伙伴们在大街上玩耍时,突然哭着跑回家来,李玉东忙上前边给孩子擦眼泪边问怎么回事:李新荣抽抽嗒嗒地说:“他们几个个子大的孩子说我是‘小日本’”李玉东听完后二话没说,领着李新荣气冲冲去找那几个孩子的家长:“孩子长到现在一没杀人,二没放火,你们凭什么叫他‘小日本’?凭什么侮辱我的孩子? ”几个孩子家长自知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对,于是赔了理道了歉。李玉东这才领着孩子回到了家中。
  李玉东他深深的知道:孩子肉体的创伤容易愈合,心灵的创伤难以抚平。他不想让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受到哪怕一丁点儿创伤。
  转眼到了1948年,也是孩子该入学的年龄,于是李玉东便把九岁的李新荣送入了糜镇大通校。
  冬去春来,七年已过。李新荣顺利地考入了德平中学。在德平就读的三年里,李玉东夫妇为保证孩子冬有棉夏有单,不缺零用钱,从不乱花钱。自己三年里没添一件衣服,身上的衣服破了补了又补,真的是补丁摞补丁。一年到头舍不得吃肉,两口子由于缺乏营养,都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可从未因孩子而抱怨过。
  1954年秋,李新荣在德平中学毕业后,又考入了河北省石家庄化工学院。在那个生活极端困苦的年代,供应一个收养的孩子念大学,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然而李玉东夫妇二人从不后悔,从不抱怨。
  李新荣于石家庄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著名城市——哈尔滨电碳厂工作,并且娶妻生子。但是,李新荣始终未忘记寻找自己的母亲。
  哈尔滨南岗区是一个日本侨民居集的地方。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李新荣总是不辞劳苦到南岗区寻找自己的生身母亲。几年下来,南岗区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足迹。为寻母亲李新荣吃尽了千辛万苦,道尽了千言万语。
  有一天下午,寻母归来时已经是夜幕降临,偏又赶上了狂风暴雨,回到家时,已被淋成“落汤鸡”。由于衣服单薄,被冰凉的雨水一激,发高烧大病了一场。
  有一年,哈尔滨的冬天出奇的寒冷,天寒地冻,寒气袭人。李新荣穿着厚厚的棉衣又迈出了家门。在这滴水成冰的季节里恐没有人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在南岗区的一条小巷里,由于路滑,他重重地摔在了结了冰的路上。他爬呀爬呀,说什么也爬不起来,原来脚崴了使不上劲。一会儿脚脖子肿起来,疼的他额头上爬满了豆大的汗珠。路上不见一个人影,倍感无助的他拼命呼喊,直到被好心的路人发现,才搀扶着一瘸一拐地回到了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经常到南岗区寻访,有位好心的居民向他提供了一个线索:小区里有一位日本女人,年龄和他要寻找的母亲相仿,而且模样也有些相似。于是李新荣心急似火地来到了那位女人的家。进门后,一个日本妇女打扮的中年妇女接待了他。他先是做了自我介绍,然后诉说了自己的身世,随后又说明了自己的来意。那位中年妇女先是一惊,随之又变的面无表情。最后又温和的对他说:“我不是你的母亲。当初你的母亲狠心把你送养别人你现在还找她干什么呢? ”李新荣接过话茬说:“树高千尺不忘根。生者寻根,叶落归根的道理我是不会忘记的。这时中年妇女紧咬着嘴唇,目光从李新荣身上游离到旁边,好像生怕李新荣发现了什么似的。同时,眼神中又流露一种凄凉。虽未相认,中年妇女却挽留他吃了顿饭。
  当李新荣第二次来到中年妇女的家中时,一进门中年妇女拿出一件新买的衣服,让李新荣穿在身上,看着合身可体,然后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还会来的,知道你是个苦命的孩子怪可怜的,才给你买了这件衣服。接下来,两个人促膝而谈,谈得那么投入,总觉得有一肚子说不完的话要倾诉。不知不觉中天又黑了下来。
  回来的路上,他冥冥之中总觉得这位中年妇女就是自己的母亲。如果说不是的话,为什么总有一种亲切感呢?为什么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呢?
  当他第三次来到这位中年妇女的家中时,恰巧中年妇女在外当业务员的丈夫也在家中,听完李新荣的苦诉后,直截了当地说:“孩子,她就是你的母亲……”话音未落,李新荣像个孩子一样一下扑进母亲的怀里失声痛哭,泣不成声。那情景让人目不忍睹,纵然是铁石心肠的人看了也会潸然泪下。母亲哽咽着说:“你前两次来母亲不认你不是我心狠,而是为娘觉得从良心上愧对你。虽然生育了你,由于战乱却未能把你抚养成人,对你没有养育之恩,所以觉得不配让你叫一声娘。再者,你现在一个工人,工资微薄,还要养家糊口,相认后还要照顾我,为娘怎忍心给你添负担呢? ”说到这儿,李新荣再也控制不住感情的闸门,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不可阻挡地倾泄而下。“娘,您别说了……”
  1972年中日两国建交。根据有关政策,李新荣随母亲回到了日本,并参加了工作。
  1982年,李新荣随同日本经济代表团来中国访问。访问期间从北京亲自开着轿车来到了西李楼村,并为养父母买了一台日本产的彩电。随后拉着一家人去北京游玩了3天。离别时,李新荣紧紧拉着二位老人的手哽咽着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您们的,是您二老把我抚养成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李玉东边给孩子擦眼泪边说:“孩子,记住,咱西李楼永远是你的家。爹娘老了不希望别的,就希望你能够常回家看看……”
  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的宽大胸怀,把无疆的大爱,奉献给了一个异国他乡的日本儿童,这种爱是纯洁的,无私的,真诚的,伟大的。正是这种纯洁、无私、真诚的爱,才带出了品质高尚的孩子,也成为中日人民的友好见证,成就了一段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