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盘98%的贫困户摘帽脱贫

临盘街道推进精准扶贫“网格化”效果显著——98%的贫困户摘帽脱贫

□本报记者王秀青本报通讯员祁玉方任清松王泽民

“多亏政府的好政策,孩子才能顺利上了大学。”9月9日,在临邑县多部门以及临盘街道的帮扶下,梁洪富的孙女凑齐了学费,顺利在山东财经大学报到,他感激地连声道谢。

梁洪富76岁,他家是临邑县临盘街道大梁村的贫困户,老伴和儿子常年患病无劳动能力,家里经济条件差。今年孙女考上了大学,却因凑不齐学费大学梦难圆,村级网格员梁洪刚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上报。临盘街道有关负责人多方联系,临邑团县委以及民政、统战、扶贫等部门纷纷将这个孩子纳入救助范围,共为她筹措了1.6万元学费。

梁洪富孙女上学难题的迅速解决得益于临盘街道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网格化”。为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临盘街道将网格化管理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建立街道、管区、行政村三级条块结合、无缝对接的精准扶贫网格,推动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由“有限输血”向“无限造血”转变。截至目前,已有438户贫困户、829人脱贫。

445户贫困户都有自己的“扶贫管家”

临盘街道有10个管区、115个行政村,其中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4个、贫困户445户、848人。临盘街道积极搭建起三级网格,在街道设立网格管理中心、在管区建立网格管理站、在村庄成立网格,每个网格配置专门网格员和信息员,对445户贫困户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三级网格,每级干什么,责任非常明确。这样干,目的就是形成三级联动的网格化扶贫格局。”临盘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殿峰介绍,街道网格管理中心负责争取扶贫项目、整合资源,保证对扶贫工作的有效领导和投入力度;管区网格管理站负责协调工作,保证街道扶贫任务的落实,支持村级扶贫工作的开展;村级网格负责对贫困户的信息排查、更新,提高脱贫工作实效。“我们要让每户贫困户都有自己的‘扶贫管家’。 ”

在临盘街道钟王村,张成军家的扶贫管家是网格员王勇。 2016年,张成军做了心脏搭桥手术,欠债万余元,再加上他后来承包的10亩花生,长势差、产量低,销路也不好。王勇及时将他家的情况反映上报,街道以及县扶贫办负责人帮着联系花生良种、采购商家,张成军家仅花生纯收入达到了1.2万元,再加上他妻子在企业打工的收入和扶贫产业项目分红,五口之家2017年人均收入达到了6800多元,一举脱贫。“要不是这些好干部帮扶,我家哪能这么快翻身。 ”张成军说,“街道还有网格化扶贫微信群,我们贫困户不管有啥难事急事,只要往微信群里一发,5分钟内网格员就会主动联系,耐心答复,并安排专人协助解决,这帮扶真贴心。 ”

临盘街道每半年进行一次扶贫考核,对10个管区网格管理站和115个村级网格扶贫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极大增强了网格员的工作热情、责任感。

三级网格全覆盖联合行动实效大

“三级网格全覆盖,对于扶贫联合行动的开展、重点规划的落地,作用特别大。 ”王殿峰如数家珍:

其一,启动了“精准扶贫,你我同行”行动,实现机关干部、管区干部包网格制度,组织135名党员干部深入各村,详细了解扶贫对象情况,建立网格化扶贫台账。

其二,联动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对于明家、李士清、钟王、前杨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成立专门驻村扶贫工作组,在网格管理站的配合下,在队伍管理、项目安排、帮扶措施等方面统筹协调,确保网格扶贫实效。 2017年完善了4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强化了钟王村的村容村貌治理,拆除残垣断壁100多米,整理闲散宅基地10亩,整平涝洼土地30多亩,改造中低产田60多亩,开挖沟渠2000米,打百米深水井2眼,铺设管道3000米,使全村1119亩耕地实现旱涝保收。

其三,培育精准脱贫优势产业。以采摘游、农家乐、乡村游三个亮点产业为抓手,培育临盘脱贫攻坚制高点,让贫困人口不出村就能实现脱贫。全街道已建起前杨村全域旅游项目基地890亩,后杨村扶贫产业采摘园200亩、钟王村农家乐游园110亩,洪寨乡村游景点200亩。目前,全街道采摘游、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基地达到2190亩以上,为贫困人口从事相关产业、打工造就了优势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20人。

行社帮扶全覆盖网格机制都称好

在打造三级网格机制的同时,不断进行创新,将行社帮扶全覆盖。具体表现:提升保障能力。畅通网格化扶贫信息上报渠道,将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实现“双线合一”,做到应保尽保,全部实现民政兜底。筹集100万元危房改造基金,对57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筹资30多万元购入清洁煤,按照贫困户每户1吨的标准,为445户贫困户免费发放。

大力开发扶贫岗位。针对有劳动能力、无相关技术人员,协调后杨村扶贫产业采摘园、景祥农场等优先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他们打工日均收入达到50元以上;为解决贫困户种地难问题,采取土地入股、合作社经营、保底分红的形式,让孟寨、后杨、前杨等村庄31户、91名贫困群众都实现脱贫;针对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协调桦超化工、金秋棉业等企业设置了164个“虚拟岗位”,每人每月在企业领取100元,让失能的贫困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同时,不断完善长效机制。把网格化扶贫工作纳入干部年终绩效考核。出台优惠政策,对扶贫基地、产业园区建设规模达到50亩以上的,帮其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协调农技站、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种植技术、月嫂等实用知识和技能培训,已累计培训11次、1600余人次,让脱贫攻坚步入“输血、造血、活血”并举的轨道,确保脱贫不返贫。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