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橄榄绿,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一抹橄榄绿,奔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记市科协派驻第一书记李桂发

2017年6月,马铃薯喜获丰收

2016年大年三十中午,李桂发陪同莒镇养老院孤寡老人一起吃团圆饭


李桂发带领群众建立的花生油厂

李桂发和群众在新建的大棚中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潘晓泉通讯员夏祥涛张帆

想坐下来,与李桂发进行一次长时间的采访,是一件很难的事。

他太忙了。作为第一书记,他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群众家中。他也很少回城区的家中,甚至两个多月都见不上孩子一面。在见到李桂发之前,知道他身上的“标签”很多——市科协办公室主任、第一书记、感动德州十大人物、劳动模范、道德模范……但真正见到李桂发,有机会能够与他面对面,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之后,感觉他的身份很简单——一名部队转业的优秀党员。

不止是他习惯身着一身迷彩服,更是他那种接受过军营洗礼后的种种品质——正直、执着、坚定,还有党性已融入血液后焕发出的冲锋在前、埋头苦干的精神,尤其是牺牲自己、一心扑在农村的干劲儿,仿佛只存在于教科书中,却不曾想到就在我们身边。

读懂了李桂发,也就读懂了军人,读懂了党员。

■个人荣誉

2015年以来,李桂发先后被评为德州市市派第一书记标兵、德州市扶贫开发优秀第一书记、德州市道德模范、德州好人之星、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感动德州十大人物、德州市劳动模范。

镇上来了第一书记

直到今天,高兴峰仍记得第一次见到李桂发的时间——2015年4月1日。“穿着一身迷彩服,长得浓眉大眼、粗壮敦实,不像个领导,倒像个当兵的。”身为禹城市莒镇莒镇村党支部书记的高兴峰,还真没看走眼,李桂发的确是军人出身,2014年12月份,他刚从武警德州支队转业到德州市科协。

这次李桂发来到莒镇,是派驻第一书记的身份。初次见面,高兴峰多是礼节性的欢迎,内心却有些质疑,“咱这不是啥富地方,他来了能干点啥?”

然而,此后的三年,眼前的这个汉子不仅用行动改变了高兴峰的认识,还让这片土地大变样,更让两百余户农村家庭奔上了小康路。

如高兴峰所言,莒镇社区确实不是富地方,当地还有11户贫困户,老百姓靠种小麦、玉米为生,忙活一年,一亩地也就收入千元左右。

得让百姓富起来啊,这是李桂发最简单、最直接的想法。他连着一个月没回家,白天挨家挨户走访、摸底、调查,晚上拉着社区干部们出主意想办法。

要想奔小康,必须得有自己的产业。村里有一个三黄鸡的养、储、售一体的项目,在这个基础上,李桂发牵头成立了三黄鸡养殖协会,吸引村民入股,扩大养殖规模;镇上的苗圃项目通过李桂发的推动,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淘汰落后常态品种,改种植新型、成长周期短、效益回报长的苗木品种;李桂发还找到曾被市科协表彰过的科技带头人——临邑县升华农业科技董事长付东鹏帮忙,在镇上种植起高效富硒马铃薯。

让高兴峰佩服的是,李桂发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一下子张罗起这么大的摊子,他哪样都没耽误,在哪都能看到这身橄榄绿。

短短半年时间,这些项目就见到了真金白银。三黄鸡协会年收入近百万元,还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奖补资金10万元;苗木合作社实现了扭亏为盈,成为全市科普惠农优秀示范基地,也获得了奖补资金;土豆项目当年大丰收,亩产超过7000斤,亩增收2000元。

老百姓富了,高兴峰服了。“什么是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桂发书记就是最好的体现!”和李桂发在一起的时间久了,高兴峰越来越懂他了,“平时为人乐乐呵呵的,但是一旦涉及到百姓的利益问题,他就会犯‘牛劲’和‘傻劲’。”

高兴峰本来想建个小广场,让大妈们有个跳广场舞的地方,但李桂发却一再反对——选址紧靠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应该建个科普和文化宣传场所。

高兴峰觉得李桂发说得在理。就这样,几个月后,科普文化广场建了起来,不仅如此,在市科协的支持下,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在市科协和市体育局的支持下,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通过市科协,还为莒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了全市第一家幼儿科学兴趣室,为村民们打造了一个堪比城市社区的文化中心。

李桂发真的是把莒镇当家一样对待。连着三年春节,他都放弃了和家人团聚,自己花钱买好年货,一头扎进莒镇养老院,陪着孤寡老人们一起过年。连着两年,他都自掏腰包,给老人们买棉袄、买唐装……

一场漂亮的脱贫战

李桂发在莒镇干得热火朝天,2016年4月1日,因为工作突出,他又被派到莒镇董屯村担任第一书记。

董屯村是省定贫困村,老百姓除了会种地,别的都不会干,集体没有收入,年近六旬的党支部书记程发军几次都想撂挑子。

要想摘掉贫困帽,得先改变他们的意识。建立合作社,创办协会,有了此前在莒镇的成功经验,尽管眼前困难重重,但从不服输的李桂发满怀信心。

他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开会,一遍又一遍地分析现状,讲述自己的方案和想法;他自费组织大家到临邑县升华马铃薯协会、庆云县东辛店、河北省阜平县等处参观学习土豆、葡萄、大豆等特色种植项目,让村民打开眼界,感受合作社和协会的力量。

克服了阻力之后,很快,富硒马铃薯协会和精品杂粮协会成立了。人人当会员,户户当股东,党员干部带头,领着村民们种植起土豆、大豆和花生。

当年10月份、土豆、大豆和花生丰收了,李桂发联系到美东蔬菜、华联超市、德百超市等,销售一空,取得可观的销售收入,还给村集体上交30500元,这是董屯村第一次有了集体收入。

趁热打铁。经过村干部和党员集资,全面粉石磨加工厂、花生油热轧油厂相继成立,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子第一次响起了机器轰鸣声。到了2017年元旦和春节期间,面粉和花生油实现销售额30多万元,为董屯村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战。

村里沸腾了,“来能人了!”老百姓们认准了李桂发。

他被群众留任

可就在这时,2017年3月10日,因为李桂发第一书记的任期将至,德州市委组织部考察组前来考察,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全村。

原本只安排20多名党员干部和村民参加考察座谈,但一下涌进了80多名群众,据说这是村干部王殿祥敲响大鼓召集而来的。

村民们赶过来,只有一个想法:把李桂发留下来。“李书记不能走,他刚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村里还有好多事离不了他……”村民楚桂英大声对组织部工作人员说。“再让我干两年吧,村里还会有大变化!”看着村民们渴望的眼神,李桂发坚定地说。

经市选派办研究决定,李桂发继续留任。

李桂发也不舍得走,短短几年间,他已经和百姓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忘不了,当他要离开莒镇时,73岁的五保户姜振平非要宰只羊来表示感谢,最终被他婉言谢绝;

他忘不了,莒镇养老院里的邵绪刚老人紧紧抓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不停地说,“你是好人啊,好人啊……”

他忘不了,村干部们得知自己儿子得了手足口病的消息后,背着他私下开会,多方打听淘到了一记秘方,驱车赶到德州,送到自己爱人手中。

真情对真情,真心换真心。留下来的李桂发干劲儿更足了。

他在村里建起了智能大棚,一按按钮就能灌溉,可提升亩产量,走上了现代农业的道路;

他给村民带来了全麦面粉加工技术,教会村民提高传统工艺压榨花生的出油率;

他发展休闲农业,搞起了采摘和农家乐,让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入社有活干、有钱赚。

一个又一个行动,正让董屯村发生着变化——

原先村里让人头疼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

院前广场设了科普画廊,成了村民乐园,一到晚上村民们就跳起广场舞;

过去,村两委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李桂发动员各方筹集9万元,自己带头捐款2000元,把废弃校舍改建成村委会……

最重要的是,如今的董屯村已逐步摘掉贫困帽,大步踏在奔小康的路上。

忙碌到无暇顾及家庭

离农村近了,离家就远了。

李桂发的儿子轩轩,今年刚刚6岁,在孩子的眼中,父亲永远是那么行色匆匆。“爸爸什么时候能回来啊?”“爸爸什么时候能陪我玩游戏啊?”“爸爸为什么不给我回电话啊?”……自从李桂发成为第一书记之后,轩轩无数次地问妈妈这些问题。

一提起李桂发,爱人董俊霞只有一个字——“忙”。

最长时两个多月才回一次家;平日里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睡觉,“他说自己太累了”;全家好不容易能够在一起吃顿晚饭,却总是一个接一个的电话,然后第二天一早又匆匆踏上归途。

这些年来,董俊霞真的想问问丈夫——你在那边怎么样,胃不好的时候,吃饭怎么办?能不能不要这么忙?但是李桂发真的太忙了,忙到没有时间回答爱人的问题。

轩轩从小体弱多病,只要不是住院,董俊霞绝不会告诉丈夫,担心影响他工作;无数次儿子半夜发烧,要去医院,董俊霞出门却打不到车,急得掉眼泪;因为见到爸爸的时间太少,轩轩远不如之前那般对他亲近,看到不善表达的丈夫眼神中的痛苦,董俊霞内心也在流泪。

丈夫为什么这么拼?董俊霞了解丈夫,她说丈夫是带着使命去的农村,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天职,丈夫是在完成自己的使命。

谈起工作,李桂发滔滔不绝,但是一谈起自己为何要如此一心扑到农村,他顿时词穷。

最后,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我只是做了一件党员该做的事情。”

坚强的后盾支持

李桂发不止一次地说,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是科协这一坚强后盾。

的确如此,因为李桂发在,市科协的每一个人都心系着莒镇社区和董屯村的发展。

市科协确定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全体同志积极参与、举全科协之力做好驻村工作”的指导方针。这些年来,市科协领导班子成员都多次到莒镇社区、董屯村现场调研,帮助李桂发出思路、出点子,现场解决派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每到“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市科协党组都要到派驻村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群众,给老党员、困难群众送去党的关怀。

不仅如此,市科协立足实际,发挥职能,争取国家、省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资金累计42万元。挤出有限办公资金累计40万元,用于派驻村科普画廊、科普书屋、少儿科技活动室等民生设施。同时,在全市123个“第一书记”派驻村安装数字科普终端,为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提供了载体。

董屯村是著名革命烈士王克寇的故乡,德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蔡文晓就曾跟李桂发谈过,除了打好科技牌、环保牌之外,是否应该做好英烈故里的文章。为此,李桂发计划整修、扩建王克寇烈士陵园,打响“老英雄”和英烈故里的品牌。

山东省科协对此也始终关注,在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2018年7月11日,省科协机关二、三支部组织党员干部亲临董屯村开展“向先进英模学习向身边榜样看齐”主题党日活动,学习李桂发先进事迹。

关于帮扶村的将来,李桂发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规划——

作为一名党员,李桂发深知基层党建在带领百姓脱贫致富中的重要性。现在,针对党支部成员年龄偏大的情况,他正积极培养年轻党员,手把手指导、面对面教育,让年轻党员尽快挑大梁,不仅让原来涣散的党支部焕发出旺盛活力,让原来想撂挑子的党支部支委凝聚起来,更要让他们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锋和主力。

结合帮扶村现状,他制定了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就是抓住禹城市被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为蔬菜大市的机遇,利用土地流转政策,在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发展村社融合合股经营,在农作物深加工上发展新型农业,打造现代产业园。

如今,顶着烈日,李桂发依旧不知疲倦地奔走在路上,他说他根本停不下来,因为感觉背后有无数双手在推着他,给他鼓舞和力量。

而他说过的“再干两年,董屯村将会大变样”,也正离李桂发越来越近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