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明灯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了!但回忆半个多世纪以前,我读大学的四年美好时光,却如昨天的事一样,历历在目。令我终生难忘和景仰的,是在那异常艰苦的特殊年代呕心沥血培育我的恩师。他们赤诚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犹如一盏永放光芒的指路明灯,指引我前行。

我是一九六零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的(当时称山东师范学院)。我读大学期间,正是我国空前的自然灾害时期,人们不得不以野菜、树皮、树叶充饥。一般来说,大学生算是幸运的,尽管当时国家供应的粮食有限,总还是过得去。而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一是家里的人难以温饱,无力补给吃的东西,二是生来大肚皮,自然相对较惨。我就因吃不饱,饿得全身水肿。那年代的大学办学条件远不及现在的大学好,宿舍里冬天无暖气设备,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被子又薄,逢到冬季来临,只好到郊区山上去割老草,垫在床下取暖。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我们还是其乐融融,心中好梦连连!我们发奋读书,对国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什么是读书苦,苦读书?在那特殊的岁月里,我真的是践行了,体味到了!

在那异常艰苦、令现在年轻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特殊年代,莘莘学子学习的劲头哪里来?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哪里来?来自恩师的言传身教!在当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恩师们勒紧裤腰带,和我们这些苦读的孩子们同甘共苦。下乡劳动救灾,和学生们一样以地瓜叶充饥。他们从无怨言,总是说困难是暂时的,日子会好的,国家会好的!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们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一起背上背包下乡,生产救灾。尽管老师们也吃不饱,有的身上也浮肿,但他们在教书育人上却劲头十足!就连全国知名的教授田仲济先生、庄维石先生,当时虽已年近六旬,但只要一站到讲台上,他们讲课的劲头真比现在一些整日吃山珍海味的人强上百倍!他们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所表现出的赤诚的爱国情怀和坚韧不拔、无私忘我的敬业精神,令我终生难忘!正是大学四年恩师们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激励着我在校期间学业有成。

可以这么说,大学四年是我人生奠基的四年。恩师的榜样,光彩照人,犹如永远的明灯,指引我前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盏明灯的指引下,我方向明、路子正、步子稳,在教书育人的征程中,竭尽所能,做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工作。这多亏了大学四年恩师对我的培养,这是令我终生难忘的!

许焕玉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