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获奖作品展示

俯瞰19个参赛作品


  □本报记者周坤王志伟摄影报道
  8月17日,2018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落下帷幕。本届大赛致力于增强人们绿色低碳的环保意识,共同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竞赛过程中,19个参赛作品就建筑设计、市场竞争力、工程设计、沟通展示能力、购买力、热舒适度、家电能耗、起居能耗、家用充电汽车、能源平衡等10个单项进行角逐,最终由独立专家裁判评比,确定名次。
  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34所高校的19支参赛队伍、近800名师生相聚德州,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共建成了19栋造型新颖、设计理念超前、功能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太阳能住宅。他们搭建的19栋以绿色科技为核心的永久性住宅,太阳能利用的方式各具特色,极富创意,开阔了人们对新能源利用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与借鉴。今天,我们选取本届竞赛的综合奖项和建筑设计单项奖的获奖作品展示给大家。
华南-都灵理工大学联队“长屋计划”获综合排名第一名、建筑设计二等奖
  “长屋计划”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现代青年人巨大的住房需求,并追求新型生活模式。然而,现代城市为追求高容积率,盲目建造高层住宅,难以满足青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居住生活质量需求。 “长屋计划”灵感来源于传统的狭长式住宅,能形成低层高密度的社区,具有容纳大量人口活动和激化街区活力的优势。基于“服务”和“被服务”空间的理性划分,“长屋计划”引入了“集成体”概念,将服务性设施与辅助性空间高度集成,以获得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和灵活自由的空间功能。 “长屋计划”从能源、生产、生活三个方面营造一个极具活力的青年集合共享社区。
清华大学队“新朝阳族之家”获综合排名第二名
  高铁与互联网将城市远郊变为可比肩城市而远离喧嚣的生活圈,北京城内即将退休的“新朝阳族”可以在这里规划他们的新生活:享受现代技术文明的同时拓展自然与文化的志趣。 “新朝阳族之家”响应新生活的需求,关注“社区—家庭—辈代”三个群体尺度的纵向联系,提供灵活组合的空间关系和适应性的场地布局,进而设计出集成了装配化与信息化技术的建筑产品模块。作品追求在于:“高价值”“健康”“美观”“有机”。“新朝阳族之家”不只是一栋房子,而为德州提供了具有设计美学、定制空间、广阔市场、绿色建造的可持续住区。
东南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联队“立方之家”
  获综合排名第三名、建筑设计三等奖
  “立方之家(C-house)”中的字母C代表建筑形式上简洁的两层 “立方体”和技术上的“核心”。立方体的建筑形式使 “立方之家”可以适应各种环境,技术“核心”是“立方之家”的心脏,容纳所有的主要功能和建筑服务。 “立方之家”的一层拥有自由浮动的空间,并且因为 “核心”的存在,一层空间的功能被明确的定义。二楼有3个房间,可以设置为共享空间或卧室。 “立方之家”的结构是基于团队专利设计的框架钢结构,它具有模块化预制,快速组装和拆卸,并反复100次以上的优势。
蒙特利尔队“深度性能住宅”获建筑设计一等奖
  “深度性能住宅”力求净零能耗、低碳或零碳和就地运用资源,以打造高性能、净零能耗的住宅。 “深度性能住宅”在灵活度和适应度上确保给予不同家庭舒适的室内膳宿空间,并且提供了多元的室外活动区域和生态景观。 “深度性能住宅”是为在蒙特利尔的寒冷北方气候中生活的家庭而设计的住宅,此设计联姻了蒙特利尔当地的连排住宅楼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两种不同的房屋类型组合适应不同的现代家庭组合结构。
家+队“自然之间”获综合排名第三名
  自然的理念包括自然的建筑材料、自然的生活空间、自然的家庭关系三方面。 “自然之间”整座建筑通过控制建筑体形系数来节约能耗,合理设置天窗和门窗来促进室内自然通风,结合创意景观设计实现雨水和废水回收利用,并结合优良保温隔热性能的维护结构及光伏发电,最终使住宅实现能源自给自足的“零能耗”目标。此外,作品通过共享空间的设置、房间空间关系的人性化处理,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积极交流,让两个家庭三代人之间的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