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安乡实现乡村振兴党建文章做好

  德州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鸣、周恒)实现乡村振兴,打造“看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其关键就是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农村党建对各项工作的引领作用。

  培育优势产业,党建是发动机。实现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基层党委要冲锋在前,率先破题,宿安乡各基层党支部,依据“南部露地蔬菜种植区、中部设施蔬菜种植区、北部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能动性,制定各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明确相关责任人,乡党委按时调度,同时将各村集体经济项目位置、面积、产业等信息绘制成图,实现“一村一图”“挂号管理”。通过不断的挖掘沉睡资源,给所有空壳村确定增收项目,创立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五个,引入了等距种植、微灌溉等先进技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真正让农民增收致富,享受到乡村振兴的福利。

  培养乡村人才,党建是硬指标。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党性是要求。培养一支甘于奉献,勇争先锋的党员队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组织保障。在换届选举中,宿安乡着力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通过民主选举,产生36名年轻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2岁。同时针对基层党员干部考核不严,工作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开展了“做三型干部,创五星支部”的党建创新活动,通过17大条103小条的千分制精准考核细则,对村支部书记精准考核、精准分级,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绩效工资挂钩,让“混日子”的干部撤下来,让能创业的干部顶上去,做到“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

  发展乡村文明,党建是主战场。乡村振兴,文化是软实力,基层党建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好舆论主战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社会思潮。宿安乡高度重视乡村文明工作,在40个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平均每间书屋置办图书1000余册;在31个村成立了文化艺术团,自年初以来,已累计开展惠民文艺演出20余场,惠及群众5000余人,通过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大力移风易俗,引导农村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促进村风、民风持续向善。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