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纪实 真情帮扶温暖社区服刑人员

  

  □本报记者张睿本报通讯员王兵杨玉娟

    自2011年全面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市司法局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升级优化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全力落实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3项任务。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1028人,解除8670人,在册2358人,社区服刑人员无脱管漏管。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做法吸引多地前来学习考察,市司法局被省司法厅授予集体二等功。

强化建设,提升服务效果

    7月30日,记者来到德城区新华街道办事处社区矫正中心,200余平方米的中心内,心理导航室、教育学习室、档案室、帮教办公室一应俱全。据了解,该社区矫正中心自去年7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共接收、解除社区服刑人员200余人次。

    “社区矫正中心是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接收、报到、宣告、日常监管等工作的平台,也是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教育和帮扶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社区矫正中心等相关硬、软件建设,更好服务社区矫正工作。”市司法局局长扈建军表示。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细化县级社区矫正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截至目前,全市11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社区矫正中心,平均建筑面积320平方米,达到外观标识统一、功能室设置科学、硬件设施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规范高效。

    同时,我市创新监管教育措施,在全省率先配备了“社区矫正专用生物识别考勤仪”,将社区服刑人员集中学习和社区服务纳入信息化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共启用考勤仪149台,社区服刑人员定期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并通过按指纹予以确认,确保与司法所工作人员真实见面,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

以人为本,真心做好帮扶

“王某在社区矫正期间,失去了工作,妻子孩子又是残疾人,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我们根据王某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针对性的帮扶工作,既帮助王某迷途知返,又从衣食住行上解决家庭的后顾之忧,现在王某已经解除矫正,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7月27日,德城区新湖街道司法所所长贺庆升说。

    用真心、动真情、解难题,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这样的温情故事还有很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动贴近社区服刑人员,用“平常心、真心、恒心”与他们进行真诚沟通,关心其工作和生活,让社区服刑人员感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早日回归社会。

    同时,市司法局还联合团市委、德州学院成立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寒暑假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联合德州市青年义工协会开展“爱在三月·情系矫正”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活动。联合德州市怡然工作社会服务中心开展“彩虹村”助学计划,帮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圆上学梦,为社区服刑人员排忧解难。同时,禹城、德城、临邑创新教育模式,积极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加入义工、志愿者等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奉献社会,改造自我。

    截至目前,全市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307名,覆盖司法所80余个,开展技能培训、心理咨询770余人次。

完善机制,实现部门共管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依法履职,我们着力解决司法行政机关唱独角戏的问题。 ”7月30日,市司法局副局长任洪军介绍。近年来,市司法局不断完善公检法司联动协作机制和政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难题。

    同时,健全完善全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档案,定期向公安机关传送数据,核对重点人员名册,协调公安机关对脱管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查找,对裁定收监脱逃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网上追逃。与法院及时沟通,联合开展假释人员回访活动,上半年回访假释社区服刑人员27人。为市县两级检察院和26个乡镇检察室开通账号,与检察机关实现信息共享,定期与检察机关核对社区服刑人员数量,主动接受法律监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