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兵的精神遗产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康“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是,父亲说的‘有国才有家,国富才能民强,国强才能民安’的话一直响在我的耳边。”李向阳今年69岁,是德州学院的一名退休干部。回想起父亲的一生,李向阳充满敬佩之情。

父亲放弃优厚待遇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李向阳的父亲李玉岐1925年5月出生,陵县(现为陵城区)凤凰乡张寺家村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过洪山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随后,他又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南北征战整十栽,李玉岐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并获得了解放勋章和志愿军勋章。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了副连长。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热潮,部分军官复员转业,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复员转业时,李玉岐被安排到山东省公安厅工作,他谢绝了。李玉岐一心响应毛主席号召,回乡大办农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李玉岐转业回村后,让单干户结合成互助组,再把互助组集中成合作社,李玉岐被选为社长。为解决村里缺水问题,李玉岐不顾家庭的困难,将自己复员时国家发的5000元转业费,献给社里作为打井资金。他和社员们不分昼夜,大战一冬春,共打深井20眼,解决了村里吃水和浇地问题,当年合作社便获得大丰收。

1960年至1962年,德州地区连年涝灾,农民生活苦不堪言。

1961年下半年,李玉岐带头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机制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当年秋季便喜获丰收,村民开始吃上了饱饭。

李玉岐一生爱国“不顾家”。一次全家聚餐时,李向阳的弟弟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老爸,你当时要是转业上了省公安厅,说不定我们转了户口,成了国家干部。你把国家给你的转业费存起来,这些年光利息也不少了。你只爱国不顾家,真傻。”父亲略带歉意地说:“我是欠了咱家很多很多,但是我不傻。我懂得,有国才有家,国富才能民强,国强才能民安。要不是国家富强了,你们怎么能过上好日子?”

继承父亲优良传统帮助农村中小学巨变

多年来,李向阳牢记父亲“舍小家,顾大家”的教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继承了父亲“爱党、爱国、爱民”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李家的爱国情怀。

1970年,李向阳参加陵县修建三刘桥闸的施工,因抢修搅拌机,左手被卷进机器三角带中,3根手指头连皮带肉、带指甲全部掉了下来,李向阳赶紧跑到工地卫生室进行消毒包扎后,忍着疼痛继续值班,一直坚持了6天6夜,直至钻孔灌注战役结束。

1982年,李向阳在陵县教育局负责农村校舍改造工作,为了改变当时农村学校“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的状况,李向阳和校改办的两名同志跑遍全县1059所小学,22所完小,135所联办中学。

李向阳告诉记者,1982年冬天,他们冒着大雪去赵宅乡检查危房,由于雪天路滑,双排座汽车掉进了公路旁的深沟里,多亏一棵大树将车托住,一行人才幸免于难。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战,农村中小学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8年4月,省政府在陵县召开“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现场会”,陵县人民政府被授予“全省农村校舍改造工作先进县”,李向阳被授予“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先进个人”。

李向阳热爱教育,几十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被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授予“全省教育督导工作先进工作者”;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2009年,李向阳退休后被德州学院返聘,编写《德州学院史》。2012年,李向阳被聘请为山东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史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重点作者。通过查阅档案、调阅资料,李向阳先后撰写《德州师专的建立》、《德州学院的成立》等4篇史料,报送省教育史志办公室编缉出版。2016年,李向阳被德州学院党委授予“最美老干部”奖牌。

将父亲的精神作为家训世代传承

李玉岐的“爱党、爱国、爱民”精神,像一盏明灯,长明在子孙后代的心中。李向阳的儿子李攀峰1999年在山东师范学院毕业后,2000年被录用到德州市国税局工作。

十几年来,李攀峰牢记爷爷“人生在世,事业为重”,“舍小家,顾大家”的教悔,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德州市国税局稽查局党支部成员。

受家庭的熏陶,李向阳的小孙子李抱朴从小就养成了爱学习、爱劳动、为他人服务的好习惯。上小学一年级时,他竞选当上了班长。李抱朴除自己努力学习外,还帮助同学搞好学习和纪律,成了班主任的好“帮手”。李抱朴年年被评为班里的“小学士”,还被评为“优秀班干部”,被班级推荐为德州学院附小第五届“最美儿童”。“父亲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但是,父亲说的‘有国才有家,国富才能民强,国强才能民安’这句话一直响在我耳边。”李向阳坦言,父亲关于“舍小家,顾大家”的教导,他一直牢记心间,也会当作家训世代传承下去。继承父亲“爱党、爱国、爱民”的好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