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27处镇村史馆留住乡愁


  德州新闻网讯
  简易的油灯、古朴的纺车、笨重的耕犁……在白墙与灰砖之间映衬出淳朴的风情,就像几十年前的场景,诉说着村庄历史的风物变迁。在庆云县渤海路街道齐家村村史馆里,一个个老物件在展览台上整齐摆放,并被一一标注它的来源。村史馆面积不大,却内容丰富,有生活、有风俗、有农耕文化等展示,这些老物件再现了齐家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农耕文明走向乡村振兴之路的艰辛历程。“我们这里离海边不远,地碱水咸,那个时候,村民的生活十分困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齐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70%以上从事旅游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这个村史馆,我们就是要向后人讲述先辈的故事,见证现在的发展,也让奋斗不止的齐家人在心中有一处永远的家。”齐家村党支部书记齐洪亮说,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的他,将这些年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一个小小的村史馆,成为村民的精神归宿,这在庆云县并不鲜见。庆云镇杨庄子村村民杨寿林对村里的刘格平红色文化村史馆情有独钟,每到周末假期,他都会作为志愿者,给前来游玩的孩子和游客们讲述刘格平的革命故事,一起感念那段刻骨铭心的光辉岁月。“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镇村史馆作为一种新颖直观的文化传播方式,更容易引起群众内心深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可以很好地将村民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团结奋斗的纽带,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积极影响。”庆云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建华告诉笔者。
  据悉,目前庆云县已建成27处镇村史馆,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保护。(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硕 通讯员 王凡存 刘如连 柳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