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映照现实——再读《大清相国》有感


  □岳长金
   2007年底,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上调中央前,向同志们告别时推荐《大清相国》一书,读后获益。近日再读此书,深感在反腐“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今天,一代名相的强干、铁腕、仁厚和清廉,对于革除当下生活中的顽瘴痼疾,依然具有镜鉴意义。
  纵观陈廷敬一生,驰骋官场53年,经历28次升迁,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主动请辞又被召回,直至老死相位,很获朝野好评。康熙帝称他“宽大老成、几近全人”,并为其画像题词,“春归乔木浓阴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足见陈廷敬为官之清明,是封建官场识大局、重清廉、畏法度的一个典型。
  陈廷敬的大局观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一是抱负远大,事主忠贞不渝,敢于谏言,是好官、能官,更是清官、德官,报效朝廷、造福子民的耿耿忠心跃然纸上。二是危机四伏中练成“等、稳、忍、狠、隐”的心机与韬略。尤其他的隐忍,让其巧避锋芒。陈廷敬忧国如家,却又委曲求全,有时还投鼠忌器,甚至装聋卖傻,是因舍此便不能屡次犯上、屡次涉险而屹立不倒。这对想辅国安邦、为民解忧却又无力回天的陈廷敬来说,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
  随着康熙王朝的日益丰裕,奢靡之风也日渐盛行。对此,陈廷敬不仅上书皇上,提醒惩治贪腐应从节俭入手,还在接任吏部尚书后,首先提出自身正,才能管好吏员。同时要求总督巡抚的人选要合格。要做能吏、做干吏,更要做廉吏,留心为民办事,不必逢迎、巴结上司。陈廷敬的清廉还表现在体恤百姓上。他时常接济贫穷,奔走于阡陌之间,是勤政为官的范例。
  陈廷敬能独善其身、清白一生,既源于他道德上的自制自省,更得益于其敬畏法度、秉公执法、重典治吏的决心和手段。然而,即使如此强力反腐、严惩贪官,但却收效不大。康熙帝眼看明珠、索额图等相继烂掉,忍受着“让国朝丢丑”的尴尬,处置起来时有保留。让表面看似光鲜、歌舞升平的大清王朝,内里暗流涌动、潜藏危机,终究难挽颓势,日渐没落以至亡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陈廷敬的内在修为和德才表现令人敬佩。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们共产党人理应境界更高、志向更远、作为更大。重读《大清相国》,汲取前车之鉴,牢记反腐永远在路上,避免历史悲剧重演,这或许就是11年前王岐山同志推荐此书的初衷所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