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有贤老


  在外工作,一年多没有回家了,虽然经常在电话里跟爸妈聊家常,但也从未问过邻居们的情况,今天偶然问了妈妈一句:“邻居们都好吗? ”
  妈顿了一下,说:“唉,有三位老人前不久……老了。 ”
  在我们那边,所谓老了,就是去世了。
  这三位老人,不是我家的长辈,也不是拐弯抹角的亲戚,而是世代相邻的几位乡亲。我们顶着同一片天,饮用同一眼井水,是同一方水土养育的同根的人。
  还在我小时候,他们就已经年纪不小了,皱纹装饰了他们的容颜,以至于多年后的模样仿佛都没有变化。他们的经历,像一本记载人生酸、甜、苦、辣的书,记载着他们走过“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三年自然灾害”“改革开放”的曲折历程。
  过去,常见他们一群老人在一块儿打牌,一块儿喝酒,一块儿抽旱烟。我常凑在他们身旁,看他们一边悠然自得地看着手里的牌,一边吞云吐雾,说话似乎在自言自语,又似乎在向别人诉说。
  他们讲原来那个催他们顶着月亮早起上工的人,现在只能在家吹胡子瞪眼睛了;讲邓小平好啊,没有他哪有今天;有时候还会相互攀比下过去常提的口号和语录,竟都分毫不差。
  他们还告诉我,说我是我妈赶集的时候从路边捡来的,说着就伸手来抓我,我用小手拍开那满是硬茧的大手,说:“你才是捡来的呢! ”
  虽如是说,但我心里很忐忑,悄悄跑回家问爷爷,爷爷笑着说:“傻孩子,别听那几个老鬼瞎说,哪捡去?都是逗你玩呢,你妈因生你可受了不少罪。 ”
  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日子过好了,人也老了,但他们没闲着,自发成立了“老人委员会”,前面讲的三位老人中就有一个是这个“委员会”的头,他开玩笑说:“现在我也是委员长喽! ”
  他们替乡亲们排忧解难,调解各种家庭事务纠纷,重点处理各种不尊重老人的“案子”。记忆中,曾有位老人拉他儿子去“老人委员会”评理,那儿子见了这些“委员”们竟连连道歉,说自己的不是。我不禁想,这些“老委员长”和“委员”们肯定挺厉害吧。
  他们赞叹有线电视连白天也有人演戏,他们惊讶某某的儿子竟然跑到美国那去念书了,他们拿着小孙子的玩具大哥大连喊“喂,喂”,他们问我学会那个“电脑子”之后能不能给他们也拍个电视剧,他们最羡慕的还是我们能安安稳稳地读书……每次这样说着,他们常一脸遗憾,满嘴的感慨:“你们赶上好时候了! ”
  没想到,他们竟这样一个一个地去了,在我看来,他们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作为新农村社会道德与伦理秩序的代言人,维持着传统与道德的底线,并成为了村子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多希望他们能多活几年,哪怕只是短短的十来年,或许,我真能为他们写一个可以拍成电视剧的剧本吧。而我呢,只希望他们还能像往常一样告诉我:“小子,你又胖了哟……”
  他们去了,但我知道他们是满意而去的。尽管他们对自己的一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他们看到了儿辈们的成就和孙辈们的富足。他们朴素的心,已不再在乎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了。
作 者 简 介
  高书峰,笔名秋源,山东乐陵人,1998年南京财经大学读书期间,开始发表处女作,有文字散见于 《演讲与口才》《扬子晚报》《南京晨报》《时花文学》、《西狐文学》《墨香识书》《溵川文学》《乡土文学选刊》《北国新文学》《香江微刊》等。□高书峰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