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

□李国强

2018年1月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务院批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国务院批准的首个区域性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这是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推动培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率先在北方地区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模式,在优化全国南北格局中发挥关键性作用,为全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党的十九大要求“通过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这更为山东经济实现由大到强提供了“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注入了强大动力。贯彻实施好这一战略部署,要从观念上深化认识、从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开放。

新旧动能转换不仅仅是与其他省份的简单的竞争比拼。新旧动能转换涉及到政府企业市场诸方面,要看到科技进步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企业要跟上去,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这也是各类高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一个机遇。山东有雄厚的转型基础和实力,不能错失良机,这本身也是一项大的挑战,涉及到各个方面。新旧动能转换涉及到未来数十年的竞争优势的确立,既需要市场配置资源,更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各地的领导要有远见,结合本地的实际,要敢于担当担责,勇于攻坚克难。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首先要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对于去产能要看到,不仅是压产,更是朝着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高品质财富,从满足低端需求向满足中高端需求的转换,这是一个时间不长的窗口期;去产能更不是通过较大幅度地减少产能,带动价格回升、企业效益改善,从而建立起新的低端供求平衡关系,这只是短暂的治表不治里的平衡。

为了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及早布局则是未雨绸缪的远虑。按照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现实经济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能仅是从短期成本、价格结构来考虑的。近些年,中国科技创新不断突破,许多已经领先世界,甚至已经进入无人区。新动能就是要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要尽量提前布局,抢占先机。目前,山东推动新旧动能转换,聚焦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潜力产业,将集中培育十强产业,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新动能主体力量;改造提升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等优势产业,转换形成新动能,将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促进新动能的政策体系。新旧动能转换是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多方面的重大系统性工程,具有极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探索性。市场环境下,新旧动能转换也在自然地发生,但仅依靠市场力量自我调节,进程会很漫长,新动能的成长需要相应的良好政策环境,需要政府有所为。为了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目标,为新动能形成和发展要及时调整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进步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化政策等,构成了促进新动能的政策体系,而不是只考虑其中一方面或几方面,而是要全面统筹考虑。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核心是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坚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一批国际性创新型平台,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区。青岛国际院士港创造了经验,院士属于人才的塔尖,青岛国际院士港是青岛市李沧区打造的全国首个院士集聚区,集聚世界级巨匠大师、引进海内外知名院士,带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及博士、博士后汇集于青岛,这是一个聚集人力资源的创新。加强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政府要把这一巨大高端人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推动完善成一套创新系统,让全球最高端的人才在山东积极集聚和流动。

要重视采用新模式配置资源。新旧动能转换,在规划上,全省各市区有重点,但是,要切实注意打破各地市区域分割,打破省际区域分割,尽量全球配置资源,探索以全面开放促进新动能快速成长的动能转换模式,形成全方位、全要素、宽领域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以形成最大新动能和效能;要在组织上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组织形态,优化整合概念创意、产品设计、研发测试、关键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品牌经营、互联网营销等业务环节,重构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创新价值创造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组织变革;大力推动自动化、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云制造、分布式制造、生产外包等方向转型。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需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当前,企业家精神发挥既有对企业家内在的要求,又更强调需要外部良好的环境,目前政商环境有很大的改进,在创业的便利性上有很多的简政放权,但是不少地方的企业发展中仍有极大的困惑,在于一些政府部门的不积极作为,对于企业提出的问题和需求麻木不仁,或者是在具体的项目落地中,受到相关局委办的严重掣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改革意识,一些强权部门的关卡压使企业有苦难言,苦于怕穿小鞋,只能一忍再忍,一再的增大项目成本或者严重贻误商机,这是发挥企业家精神遇到的必须克服的障碍。要建立及时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的政策运行渠道、机制和技术,消除企业只能干着急,无从下手的无奈。对此,要建立积极的严格的有效的督查和问责机制,要改善政府某些部门的低效以及不积极作为,要树立政府的创新和担当精神。这就是要给企业松绑,让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和活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得以充分释放,这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