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日报赴新疆参加兵团十二师“印象老兵红”活动

德州日报社长姜立明与天山时报社长、总编辑程煜签订“老兵红”和田骏枣购销意向协议

慰问采访沙海老兵

沙海老兵盛成福、董银娃

丰硕果实

喜获丰收

老兵代表盛成福夫妇、董银娃以及其他老兵的亲人代表在台上接受少先队员敬献的鲜花

四十七团数百名干部职工重走老兵路,体验当年沙海老兵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艰苦

 

□本报记者 李根
    11月5日至8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二师天山时报社举行“印象老兵红”系列活动,邀请来自人民网、北京大学、中国食品报、大众网、今日头条和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的全国知名媒体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一行齐聚四十七团,参观沙海老兵纪念馆、看望沙海老兵、实地考察团场红枣产业,现场为四十七团红枣产业“问诊把脉”,畅谈“老兵红”品牌建设与红枣产业发展。我报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活动并与天山时报社签署红枣购销意向协议。
    在沙海老兵纪念馆,大家详细了解了沙海老兵们为胜利解放和田,舍生忘死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并为建设团场付出了艰辛努力甚至生命的感人事迹,慰问了健在的3位沙海老兵盛成福、董银娃、刘来宝老人。当沙海老兵们深情讲述当年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时,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
    与会人员还专程来到位于团场二连的“三八线”老兵公墓,为沉睡在这里的300余名沙海老兵敬献鲜花并默哀,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由于四十七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来自该团农业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光热资源丰富,全年日照时数为2670至2795小时,全年无霜期205至211天。特殊的气候、光热地理、土壤环境,使四十七团生产的红枣在干物质、含糖量、口感等方面具有明显特点,具有国内其他红枣产区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
    目前,红枣产业是四十七团的支柱产业。2016年,全团红枣种植面积39500亩,总产量18000吨左右,所产的和田大枣,不仅在全国红枣交易会上获得金奖,而且相继荣获“中国市场放心消费食品”“中国枣制品十佳名优果品”等“国字号”荣誉。四十七团也因此获得了“红枣之乡”的美誉。不仅如此,在国家林业局组织召开的首届中国枣业大会暨第一届国际枣属植物研讨会上,四十七团生产的红枣被评为金奖。
    在随后召开的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媒体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团场红色文化必将提升团场红枣产业发展的文化附加值,品牌功能也将更加凸显。“老兵红”红枣不但品质非常好,还承载着非常可贵的红色精神和文化。在全媒体时代,大家将充分发挥好多种媒体优势,为红枣产业注入活力,全面推动产业加速发展,争取让“老兵红”品牌走出去,真正帮助团场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的后代更好地把沙海老兵精神传承下去。
    11月8日上午,第六届兵团沙海老兵节系列纪念活动在四十七团举行,此次活动的主题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旨在通过开展沙海老兵系列纪念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挖掘沙海老兵精神时代内涵,切实让沙海老兵精神成为凝聚年轻一代扎根边疆、维稳戍边的强大动力,成为唱响兵团精神,继承革命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引领。“举办沙海老兵系列纪念活动,目的就是用沙海老兵精神去激励更多的兵团后代,让他们了解、继承和发扬‘扎根新疆、热爱新疆、屯垦戍边’的老兵精神,切实履行好新时期兵团的职责使命。 ”十二师党委宣传部部长向志华说,沙海老兵精神是兵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兵团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更是兵团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深刻精神内涵。
    (天山时报社记者刘龙水 李国顺 李志贤对本文亦有贡献)
背景链接:
    四十七团前身是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九团。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五师十五团。 1949年10月,二军五师十五团随王震将军由甘肃酒泉向新疆进军,同年12月5日,十五团奉命从阿克苏日夜兼程15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80里,12月22日和平解放了和田。1949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致十五团嘉勉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荒漠原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纪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
    解放和田后,部队一个营就地转业,开展屯田生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四十七团总占地面积20.3万亩,其中红枣种植面积达3.9万亩。全团总人口4786人,职工1428人。 2016年,四十七团实现生产总值14206万元,其中一产9700万元,实现连队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6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