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借势协同发展守护百姓健康

□本报记者张晓航本报通讯员辛娜
    跑北京、天津看病的少了,在家门口就诊的多了——近两年,很多德州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我市与京津及省会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随着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战略的实施,各地医疗人才、技术频繁流动,多元化合作更加密切,来自上述地区的优质医疗资源越来越直接地惠及德州百姓的同时,促进了我市医疗水平总体提升。
对接下沉,看大病不出县城
    6月1日,夏津县人民医院,山大齐鲁医院妇产科不孕不育诊疗中心主任邓晓惠的到来吸引了大量患者;6月4日,来自北大第一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9名专家组团到庆云县人民医院坐诊、查房、手术……京津及省会地区大医院的知名专家来坐诊、手术的“桥段”,每天都在德州各医院“上演”。
    2015年我市正式确立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战略后,市卫生计生委通过组织各医院负责人赴京培训等方式积极动员,医疗系统迅速响应。中心城区各大医院率先行动,市第二人民医院挂牌天津市肿瘤医院德州分院、市人民医院建成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德州协作基地、市中医院与北京东直门医院深化战略合作、市妇幼保健院与北京复兴医院合作……一批重点项目迅速落地。合作带来的效果令人欣喜,以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挂牌天津市肿瘤医院德州分院不到半年,肿瘤专业诊疗人数就同比增长30%以上。
    效果就像“磁场”,吸引越来越多医院加入协同发展“阵营”,在各县(市、区)的二级医院中尤其明显,对接在持续下沉。
    禹城市人民医院与北大肿瘤医院合作建立规范化培训基地,乐陵市人民医院成为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技术协作单位,宁津县人民医院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成立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检测基地……如今,我市已基本实现每家二级医院均与京津及省会地区医院开展合作,每周均有知名专家前来坐诊、手术、授课、指导,同时,双方开辟检查结果互认机制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继“看大病不出德州”之后,进一步实现了“看大病不出县城”。
    目光长远,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
    请外地专家来坐诊可让我市患者直接受益,而本地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是长远之计。后者如何做到?很多医院负责人达成共识——借势协同发展,走出去、引进来,以人才培养带动学科建设。
    近两年,德州市立医院先后派出150余人到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安排300余人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活动,医护人员特别是青年骨干医生的技术水平提升明显。
    市人民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天津)签署合作协议后,后者每月都派专家前来查房、会诊、指导和教学。通过向国内顶尖专家学习,市人民医院在血液病诊疗和学科建设方面快速提高,在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恶性血液病的诊疗上紧跟国内技术前沿,初步建立了精准分层诊断体系并指导临床进行个体化治疗,一年之内床位使用率同比增长近20%,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记者从市卫生计生委了解到,今年我市仍将把招才引智作为医疗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按照《德州市引进培养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实施细则》,加强与京津及省会地区知名高校、医院的联系,引进一批高精尖医疗人才。
形式多样,合作空间日趋广泛
    市卫生计生委与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合作,共同开展遗传代谢性出生缺陷疾病干预救助项目,与中关村华医移动医疗技术创新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移动医疗等领域深入合作;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市999急救中心合作,为我市患者开通赴京医疗的空中生命通道;市中医院连续两年举办中医药文化节,邀请国家级中医专家为市民问诊把脉;市妇幼保健院与北京儿童医院广泛开展远程会诊……
    随着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医疗协同发展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合作空间也日趋广泛,主管部门结合我市需求、医疗机构结合自身特点,都在积极寻找合作对象与方向,成绩令人欣喜。“今后,我们会继续紧抓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重大机遇,进一步深入对接京津及省会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能力,更好地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市卫生计生委相关负责人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