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在村里也不“吃香”了

    在农村,放鞭炮是老百姓过春节时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目”。在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外出打工挣了钱的村民或者村里的暴发户,会用放鞭炮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如今,村里的生活和城区的生活差距逐渐减小,村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放鞭炮的“热情”也在逐渐减小。现在,他们适当地放鞭炮,更多的是为了烘托过年的气氛。
    按照习俗,在德城区的部分农村,三十晚上“接神”,初二早晨“送神”。在这两个时间段,在一些村庄固定的区域,可能会有同姓家族聚集几十人,乃至上百人集中放鞭炮。1月28日,正值农历鸡年大年初一,这一天早晨,家住德城区黄河涯镇姜庙村的刘冬和家族的几十个兄弟,一起在村里拜年。在走了几十家后,刘冬明显感觉到家家户户放鞭炮的少多了,大多数家庭都用美观时尚、危险系数较低的礼花代替。“在几年以前,随便走上几户,家里的鞭炮碎纸屑都会积累1厘米左右。”今年36岁的刘冬说道,“现在农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老百姓的素质也明显提高了。街头已经看不见随处堆放的柴草,老百姓过去互相攀比燃放大量鞭炮的陋习也越来越少。”
    当日下午,在黄河涯镇闫屯村的村子西头,几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围在一起放鞭炮。他们手中玩的是一种叫“划炮”的小型安全烟花,在盒子的一侧轻轻一划,延迟上几秒就会在空中炸响。“过年最主要的就是家人团聚,燃放鞭炮毕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韩先生告诉记者,往年春节期间他都会给儿子买一些烟花爆竹来燃放,后来经常看到新闻报道中说,不少小孩因燃放鞭炮方法不当而受伤,今年他决定不买烟花爆竹,省下这笔钱,为儿子买点玩具或者学习用品。
    从过度放鞭炮,到有节制地放点儿观赏性较强的烟花,体现了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彰显出文明素质的提高。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郑乃春摄影报道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