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用新理念为传统民间工艺注入生机和活力

    “制作绢花不要急,要将绢布当成真正的花瓣,这样做出的绢花才有灵性,你们的手工费才更高。” 8月29日,在乐陵市西段乡芝麻开花扶贫驿站会议室内,西段乡西赵村“非遗”绢花手工艺人赵德固正在教授贫困户如何制作绢花。
    西段乡的绢花制作手艺始于唐代。手工艺人经凿、握、攒等多道工序制作成的绢花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1997年,西段乡的绢花被评为乐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是,因为西段乡较为偏僻,出产的绢花很难销往外地,产业发展遇到瓶颈。多年来,西段乡党委政府一直思考如何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扶贫项目。今年4月份,西段乡与北京云之重创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由该公司在西段乡投资建设芝麻开花扶贫驿站项目,乡政府为其寻找绢花手工艺人当技师,教授当地贫困户制作绢花。商品由公司以每朵5角钱的价格统一收购,除在网店售卖外,还销往韩国、日本。
    贫困户孙秀芬就是该扶贫项目典型的受益人, 7年前,她乘坐的农用拖拉机侧翻导致下半身瘫痪,对生活失去信心。今年5月,扶贫驿站的专业绢花技师亲自上门找到她,不仅教授她绢花制作技术,而且将每朵绢花的收购价格提高为6角。目前,孙秀芬一天制作绢花的收入可达200元,通过劳动她实现了脱贫,还重树了生活信心。“找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不再当累赘,我感到很满足。 ”孙秀芬感慨地说。
    通过找寻本地的独特文化基因,让扶贫措施从“输血”向“造血”转换。目前,乐陵市借力非遗传承人的帮助,形成了马蹄火烧、奎台窝头、金丝枣糕等“非遗”产业。同时,他们鼓励引导“非遗”产业利用互联网等新手段发展壮大,通过嫁接电商,进行产品展示和销售,拓宽销售渠道,带动从事“非遗”产品制作的贫困户脱贫。
    家住郑店镇的王世奎从祖爷爷辈就开始做马蹄火烧,家中的烤炉已经传承了200余年,可是因为郑店镇位于乐陵市的最南边,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之前自己做的马蹄火烧都是邻村的庄乡逢年过节前来购买,销路窄、销量有限。
    今年初,王世奎的孙子从天津打工回来,在乐陵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开了一家专营乐陵特产的网店,马蹄火烧、西段绢花等成了热销品,生意异常红火。“过去打烧饼,一周也用不了1袋面,现在每天都要用3袋多。”王世奎说。
    “非遗”扶贫不仅有效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还有利于老手艺、老工艺、老行当的有效留存。截至目前,乐陵市相关从业贫困人口达1800余人,依托“非遗”特产,人均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以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