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峰:加速突破县域经济“软肋”

嘉宾:德州市发改委主任周天峰 主持人:本报记者 王育恒

    开栏的话 如何解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探寻成功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请“当事人”在媒体上展开探讨,使更多读者关注经济。从今日起,本报经济版推出“经济会客厅”栏目,邀请经济官员、商界名流和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以平民化的视角让大家了解他们关于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的智慧与思考。
嘉宾简介:
    周天峰,德州市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市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先后担任过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市经信委主任。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和经济管理实践,使其对全市经济,尤其是项目规划建设、工业企业管理、县域经济发展、经济运行分析等具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
    6月13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重点研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施三年倍增计划,并于今年4月26日召开全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提出“解放思想 高点定位,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全市掀起发展县域经济新高潮。
    针对相关问题,本报邀请市发改委主任周天峰来到《经济会客厅》进行访谈。

    县域经济发展成效较大,但仍是德州最大的“软肋”

    王育恒(以下简称王):能否介绍一下我市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周天峰(以下简称周):近年来,我市一直重视发展县域经济,成效较大。 2005年全市没有一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到2011年底,已经有12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过百亿元,其中德城、齐河过200亿元;6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过5亿元,其中齐河过10亿元。去年,各县市区税收收入实现72.14亿元,比2005年增长204%。
    但从全省看,2011年全省144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排名,我市最好的齐河县仅为第77名,6个县市排在130位以后。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来看,县域经济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王:先进地区是什么情况?他们是如何发展的?
    周:我担任市经信委主任4年时间,对各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比较了解。从改革开放30年各地发展轨迹看,率先崛起的珠三角地区,县域经济这个重要“驱动轮”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无论东莞、顺德、番禺还是佛山,当年都是全国的百强县,而且多排在前10位;上世纪90年代长三角地区快速崛起,苏南的江阴、昆山、张家港又成了全国百强县的新“领军”,从这一现象来看,县域强则区域经济强。
    我们再看看铁岭市下辖的开原市,其位于辽宁省北部,人口60万,自然资源匮乏,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港,资源、区位都不具备优势,但2008年实施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以来,各项经济指标大幅提升,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实现“两年翻一番”,去年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列第76位,发展速度惊人。
    王:那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
    周:我市县域经济从总体规模、财政实力和结构层次上都有较大差距,县域经济依旧是我们发展中最大的“软肋”。
    2011年,全省有5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21个超过30亿元,40个超过20亿元,81个超过10亿元。我市仅有齐河县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2011年“中国百强县”最后一位福建闽侯县的地方财政收入是26亿元,全省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前30名中最后一位历城区是24亿元。
    相比之下,我们要在3年之内实现“中国百强县”零的突破,基础好的县市区跨入全省30强,形势非常严峻,任务异常艰巨。
    另外,作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撑的乡镇经济非常薄弱,整个县域经济“见首不见尾”,没有形成合理的动力支撑。去年全市133个乡镇 (街道)中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仅有2个,过千万元的45个,低于百万元的还有3个,个别县市连1个地方财政收入过千万元的乡镇都没有。

    三年倍增计划,目标符合实际,有利因素明显

    王:下一步我们如何赶超?目标是什么?
    周:通过与发达地区近两年有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市领导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德州发展差距在县域、希望在县域、潜力在县域。尤其是我市各级干部赴苏北三市 (徐州、宿迁、淮安)考察学习,看到他们居弱图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新、速度快、气魄大,深受震撼。因此,市委、市政府决定,以市为单位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我市确立的目标是:以去年为基数,各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实现3年倍增,大部分县市区实现5年翻两番;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长水平,综合排名位次大幅前移。
    王:我们定的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结合实际?
    周:三年倍增计划,是经过了多方研究论证的,我认为是可行的,并有以下多方面的支撑:
    从外地实践看,辽宁省自2008年以来,连续实施了两轮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省44个县市第一轮于2010年全部完成任务;苏北地区多数县地方财政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幅。宿迁市“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50%以上,沭阳县主要指标5年增长了10倍之多。外地实践证明,三年倍增目标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从我市发展基础看,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只要能成功引进几个立县的大项目,就完全有可能实现翻番。 201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达到30.4%,绝大部分县市区增速保持在30%以上,有4个县市区增速超过了40%,在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中,虽然总量比较靠后,但增速均排在前40名。今年以来,我市经济进中较快、开局良好,整体好于去年同期。
    从发展潜力看,近期,国家出台多项措施“稳增长”“新36条”配套细则密集出台,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全省促进鲁西南、鲁西北跨越发展,加快省会城市群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加强金融创新发展,实施百镇建设行动等,为德州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王:我市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因素是什么?
    周:劣势和优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来我们和一线城市相比电力难以保障,交通不便,硬件差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劣势。随着近年来基础设施的不断投入,我们的硬件条件和一二线城市的差距逐步缩小,京沪高铁穿境而过,我市马上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物流成本在逐步下降。
    而我们的土地、劳动力成本等优势凸显,温州市的工业用地每亩高达130万元,济南市开发区每亩也60至70万元,我市开发区则不到20万元,县里的只有10多万元。和长三角、珠三角相比,我们的电力更充足,几乎没有拉闸限电困扰。
    另外,我们现在发展县域经济还有一个很大的机遇,那就是一线城市因为承载力有限,各项成本的提高,部分产业必须向外转移。上海市去年启动了化工板块企业向外转移,紧接着就是装备板块转移,最近北京市也列出上千家对外转移的企业名单,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必将成为后发优势。

    以现代产业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三化”进程

    王:我市选择的路径是什么?需要重点突破什么?
    周:以现代产业体系为突破口,推动新型工业化。我们要尽快改变总量小、实力弱的现状,各县市区应突出3至5个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至少有一家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支柱企业。各县市区要实施 “板块率先崛起”战略,整建制引进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真正将开发区打造成发展的龙头。
    以 “大县城”为突破口,推动新型城镇化。争取齐河、临邑、禹城、乐陵加快形成次中心城市,陵县、平原、武城、宁津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庆云、夏津发挥省直管县试点优势跨越发展。抓住全省百镇建设行动机遇,实施 “扩权强镇”,集中力量突破,确保3年内培育一批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过5000万元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 80%以上的乡镇地方财政收入过1000万元,其它乡镇地方财政收入都力争超过500万元。
    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农业现代化。要推广中澳禽业的做法,引进培植、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广鑫秋农业示范园的经验,大力建设高效农业生产园区、规模化养殖小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市场物流园区。全面推广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认证制度,用特色、绿色品牌支撑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广借外力。各单位“一把手”作为招商引资第一责任人,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保证有一人在外招商,千方百计招大引强。既注重优惠政策,更注重创造温馨和谐、具有亲和力的人文环境。各县市区确保每年引进5个投资10亿元以上、10个投资5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
    王:我们有什么过硬的措施?靠什么来保障效果?
    周:强化组织推动。市县两级成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重大政策措施和重大问题,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办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关工作。
    强化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地给县市区“松绑”、放权、让路,凡是省里授予市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除国家另有规定的一律直接下放到县,凡是县里能做的事情全部交给县里。
    强化政策扶持。财政方面,自2012年起连续5年,将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部分的3%作为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并设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周转金。土地方面,对县市区投资过20亿元的优质产业项目,市里可统筹安排一定比例的用地指标。
    强化督查考核。健全县域经济考核体系,实行季度督导通报、半年观摩点评、年终观摩总评。建立争先进位的激励机制,对在全省县域经济评价考核中地方财政收入排名上升较快以及提前实现三年倍增目标的,市里将通过记功、奖补、在符合条件前提下优先提拔重用、增加县级干部职数等方式予以奖励,对连续两年位次下移、处于全市末位的,对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负责人调整使用。
    王:当前我市县域经济进展如何?
    周:自从4月26日召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后,各县市区迅速掀起发展县域经济新高潮。
    禹城市确定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5%以上, 3年内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企业达到2家,力争每年在全省提升4至6位;齐河县计划到2014年永锋集团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金能科技可突破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6亿元;庆云县明确提出 “三年翻一番、五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相信只要我们措施得力,真抓实干,三年倍增计划一定能实现。 (摄影 王志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