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梅: 奉献写春秋 梦圆“大职教”

    2011年底,德州市举行了首届职业教育十大领军人物评选活动颁奖仪式,德州信息工程学校、德城区电大校长李金梅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登上了领奖台。当她接过奖杯的那一刻,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身上——正是她,用十几年的时间,把一个面临生存危机的县级电大站,发展成一个目前拥有5个校区、4个学生实训基地、教职工166名、各级各类在校生8800多名,短期培训每年5000人次,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实训基地于一体,多层次、多学科、开放式的综合教育学团。十几年的风雨兼程、不辍耕耘,李金梅圆了她“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大职教”梦想。

更新观念 在困境中崛起

    1995年,31岁的李金梅走马上任德城区电大站站长时,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均处在滑坡状态,县级电大更是举步维艰。到1997年,全市县级电大只剩下德城区电大一家,当时只有十几名教职工、在校生不足200人。学校人心涣散,教职工情绪低落……学校的出路在哪里?

    面对困境,李金梅没有退缩,“要想生存、发展就不能等、靠、要,只有转变观念,主动走进市场,确立新的办学思路,采取新的措施和方法,电大才能有出路。”在教师座谈会上,她多次做思想工作,首先激发起每个人的工作热情。大家一起出点子,想办法,最终确定了“面向市场,开门办学”的战略思想,逐步树立市场意识,实现办学目标由过去单一的成人教育向职成教结合上的转变;树立创新意识,实现办学形式由过去传统的电大教育向联合办学的社会化大教育方向转变;树立竞争意识,实现管理模式由过去行政命令向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当时没有办学地点,她就一趟一趟跑各级政府部门;没有合作学校,她就南上北下,一家大学一家大学的洽谈;没有学生,她带队进社区、下乡村,一家一户的宣传招生,睡在路上,吃在车上是家常便饭。终于,与石油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协议签下来了,与德州工行、中行、中原输气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的合作顺利开展,招生人数连年上升,使德城电大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了知名度,增强了办学实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开放办学 在创新中奋进

    从改革开放到上个世纪末,德州经济与我省胶东、沿海地区的距离逐渐拉大,培养的学生也都是“飞鸽牌”的,留不住,导致很多县的职业学校倒闭、转型。作为一个德州人,作为一个职业教育者,李金梅的心里充满了遗憾,眼里充满了机遇,身上充满了动力。责任心让她“要干!必须干!”,阳光乐观的性格让她“喜欢干!”,理性超前的思维让她“能干好!”因为她对德州这片土地、对职教这个事业有着深沉的“挚爱”和深切的“责任”。

    为了这份“挚爱”与“责任”,李金梅提出了“依托成教办职教,发展职教促成教”的办学思路,2001年在电大的基础上创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学校,开始发展职业教育。她通过在德国的进修,将“双元制”办学理念引入学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招生、车间式培训,先后与皇明集团、景津集团、恒力电机厂、液压机具厂等多家企业开展合作。2009年带领学校通过了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验收,2010年晋升为普通中专。同时,成人教育事业也实现了新的突破,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成为省电大的直属分校,被评为奥鹏远程教育示范中心、中国石油大学远程教育十年最佳合作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次被合作院校评为优秀函授站及优秀学习中心。在她的领导下,学校逐步发展成为全市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集开放、网络、函授于一体的成人教育基地。

    十几年的办学过程中,李金梅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数不胜数,每当被困难折磨得焦头烂额、心力憔悴时,她也从来没想过退却。她说:“人生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做实事的平台,一个做好事的支点。我的平台就是职业教育,我的支点就是一个小小的职校校长,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只要对学校发展有利,对社会有利的事情,我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因此,在苦过、累过、艰难过后,我每天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很有幸福感,很快乐,非常有意义。”

立足服务 在奉献中提升

    学校发展了,出名了,然而李金梅却没有在成绩面前驻足不前:“学校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社会的支持,现在学校发展了,就应该反哺社会。” 多年来,她秉承“培训转移一人成才,脱贫致富一家”的理念,开展了“阳光工程”,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承担了人社局的免费培训工程、组织部的新农村建设“双带”人才培养工程、工会的“工友创业”工程、妇联的“巾帼创业”工程等,在社区开设免费大讲堂,把计算机、电焊、推拿按摩、烹饪等技术免费送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手中。成立了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德城电大生态循环农场,并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耿里杨社区现场进行养羊技术的免费培训与指导,服务于当地农民。为了方便学员学习,她还要求把培训课程安排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把技能送到企业厂房和农民的田间地头,力争使每一个接受免费培训的人员就业有技能,创业有门路,收入有提高。为更好地拓展服务职能,李金梅还牵头成立了家长学校和德城区社区学院,以此来回报家长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作为一名党员、德城区人大代表,李金梅始终心怀一份厚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平时认真调研、视察、走访、座谈,积极在两会上传递着来自基层的信息和声音,尽心尽力当好群众的代言人,撰写了《德城区职业教育调研报告》,提交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对职业学校投入力度》、《如何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等议案,并带领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了《职业学校参与创建终身学习支持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省级课题,撰写的论文《终身教育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她倡议开展了“职教服务万家行”活动,组织党员、学生志愿者在新华小区、十三局小区、阳光花园等居民区宣传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和有关技能培训的政策,开展志愿活动;当得知有的贫困家庭子女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她不仅带头捐款捐物,而且在学校开设了“爱心班”,免费让他们接受全日制职业教育,为他们争取更多的助学金、奖学金;学生毕业后还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极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并被德城区人大评为优秀人大代表、模范人大代表、幸福使者。

以人为本 在幸福中前行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说:“让我们的中职生生活得有尊严,有幸福感。”这句话深深印在李金梅的心中。从业几十年的经验使她深知,职业教育者不仅要教给学生一技之长,更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善于发现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如今,学校正逐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如何让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如何使学校成为师生的幸福家园?”又成了李金梅经常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她结合学校实际,引进了企业管理理念,探索并确立了“三化”管理方法,即“学校管理注重民主化,教师管理注重人性化,学生管理注重人文化”。作为德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名誉会长,她在校内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并逐步完善心理辅导体系,使每一名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与此同时,她带领老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把课堂搬进车间、搬进企业、搬进幼儿园,让学生在“心的教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健康成长;还积极联系与德国韦斯特堡职业学校结为友好学校,今年8月份组织9名学生到德国学习交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一专多能的中职生搭建了平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金梅多年来的执著追求、辛勤耕耘,结出了累累硕果。她先后荣获全国燎原学校先进工作者、省先进工作者、省三八红旗手、市职业教育十大领军人物、市百名创业就业杰出女性、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她领导的信息工程学校也被评为全国营养健康教育行业先进单位、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省“五五”教育普法工作先进集体、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省阳光工程优秀培训基地。

    回首风雨路,每一次出发,都是一种心动;每一步前进,都有一种感动。乘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李金梅正在继续追逐着她的“大职教”之梦。“十二五”期间,她将带领她的团队继续坚持“面向德州,服务德城,以成人教育为基础,以职业教育为重点,以社区教育为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定位,努力推动德城区职教中心的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成长的学园,师生幸福的家园”,为助推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做出更大的贡献。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