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在身边丨警惕假冒金融APP 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警惕假冒金融APP

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新华保险认真贯彻落实银保监会要求,在不断加强服务,提升消费者体验的同时,积极开展消费者教育宣传,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育宣传金融消费者法定权利,切实维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受教育权、受尊重权、信息安全权等八大权利,通过开展系列消费者教育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金融素养,保护消费者权益。

2022年,新华保险将聚焦保险消费、服务全流程环节的各个场景,精心编写消费风险提示案例,定期发布“以案说险在身边”消费风险提示,提示广大消费者维护金融消费者八项权利,远离非法“代理维权”、非法集资、非法放贷、金融诈骗等非法金融活动,帮助消费者不断提升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欢迎广大消费者持续关注。

案例简介

消费者王先生近期因为生意周转需要,通过网络咨询了贷款业务并留下自己的联系电话,没过几天,王先生接到自称是某消费金融公司理财经理小李的电话,小李声称可以为王先生办理贷款业务,利率比银行贷款低30%。小李的推荐贷款业务正好符合王先生的需求,王先生随即添加了小李的微信,通过小李发来的链接下载了一个APP,并根据APP的指引完成操作,获取虚构的10万元授信额度。

随后,小李以需要交纳手续费、账户激活费等多种理由诱导王先生先后向某个人账号转账8000元,当小李再次要求王先生转账时,王先生意识到可能存在风险,明确表示拒绝,并追问贷款审批进度,这时,却发现小李已经把自己拉黑。

王先生辗转找到该消费金融公司的办公职场,工作人员告知公司里并没有小李这名员工,并且发现王先生手机上的APP也不是该消费金融公司官方的APP,疑是他人伪造的,遂建议王先生立刻报案。

案例分析

如果伪造APP,通过APP虚构可供交易的商品或者服务,让他人信以为真后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最终财物受到损失,这种情形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所规定的诈骗罪的构成要求,APP的设计者、运营者构成诈骗罪。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不少人办理金融业务时选择通过金融APP来完成,既快速又便捷,然而,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假冒金融类APP”实施诈骗,消费者如不注意辨别,很容易上当。

本案中,不法分子小李的诈骗套路是先以某消费金融公司的名义制作伪造的APP,诱导王先生下载伪造的消费金融APP并申请贷款,王先生从伪造的消费金融APP获得了虚拟的授信额度,小李再以发放贷款为诱饵,诱导王先生先交纳各种费用,对于急需用钱的消费者,通常都会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交纳和贷款金额比起来并不算多的费用,以期能顺利获得贷款,然而这并不算多的费用恰恰是不法分子的目标。

消费风险提示

小编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一是不要随意下载假冒金融类APP。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在不明网站下载假冒金融类APP。凡是非正规金融服务都要远离,凡是有各类金融服务需求都要找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拨打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前往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进行咨询办理。

二是不盲目支付所谓前期费用。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式放款前是不会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费用的。消费者应擦亮双眼,遇到需要提前收费的所谓金融公司,请提高警惕、及时核实、迅速远离,避免上当受骗。

三是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或可能被骗,切勿自乱阵脚,要保持冷静,及时留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