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是宝贵的财富——访德城区文联原主席、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纪慎言

纪慎言近影。曹戈 摄

个人简介

    纪慎言,男,1946年9月生,山东武城人,中共党员。1964年德州二中高中毕业后,入空军第十三航校学习。 1969年入德州跌路工作,任工人、电影放映员、文体干事;1984年调德州市文化馆工作,任文学创作辅导员、副馆长;1988年调德州市文联任副主席,德城区文联主席。 1966年发表诗歌处女作,先后发表各类文字200万字,出版文学专辑5部。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

    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味儿愈加浓厚了。包饺子、放鞭炮、舞龙灯、赶庙会,这些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节庆民俗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也随之发生变化。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纪慎言先生,探讨了这种变化背后的本质问题。

春节应该在物质上进行简化

    曹戈:在海外,每年的1月1日代表新年的开始。在中国,春节过后才是中国新年的开始,没过春节,“新年”就没有到来。

    纪慎言:中国人崇尚过阴历年,这是我们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缘故。辛亥革命以后,我国才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对每个普通老百姓来说,俗称阴历年的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冬春交替的分界点;已经作为传统节日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

    曹戈:各地春节习俗不一样,你怎样理解春节习俗?

    纪慎言:各地的春节习俗虽然不同,但人们过年的感觉是相同的。就春节习俗来讲,我觉得应该在物质上进行简化,提倡把年当成平常日子来过。尤其是老人们,不能因为过年而劳累过度,本来过年是一件欢乐祥和的事情,然而现实中的春节往往会把人搞得忙忙碌碌,甚至导致劳累生病,这样就和过春节的初衷不吻合了。过去因为生活苦,吃不到好东西,只有过年了,才能给家里人买点好吃的好喝的,物质上的满足感非常强。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饺子可以天天吃,平常日子和过年一样,所以春节为何不能当成平常日子过?物质上需要简化,但精神上积极的方面是需要坚持的。

    曹戈:哪些春节习俗还保留着,哪些已经消减了?

    纪慎言:老德州市民的习俗和农村人的民间习俗还是基本一样的,比如见面磕头拜年的还是不少。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春节习俗的理解也不一样。例如现在的小孩子给长辈们磕头,不是从礼仪出发,而是想要通过磕头获得压岁钱。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宗教祭祀有关的祈求活动比如烧香上供的就少多了。但是串门拜年作为节日之际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好方式被保留下来。

    曹戈:春节作为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寄托着人们哪些不一样的期待?

    纪慎言:过去的人,盼望着过年吃顿饺子,攒一年的钱买件新衣服。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人通过春节表达对新年的愿景和祝福,比如农民们希望来年有个好收成,工薪一族则希望新年工作顺利、步步高升,学生们希望来年学习进步取得好成绩等等。

传统节日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曹戈: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表达了对天地、对日月的崇拜。曾经在一段时间,这种很朴素的民间崇拜因为被认为是沾染了封建迷信色彩而被边缘化。现在,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已经日渐复苏,政府也通过各种方法帮助节庆习俗的恢复。你怎样看待保护节庆习俗在当今时代的积极意义?

    纪慎言:春节是传统文化节日的发扬和传承,好的民俗节日应该保留下来。人们通过春节,在感受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好地传承民俗节日的优良传统。但是,有些陈旧的节庆习俗,该摒除的就应该摒除。

    传统节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年和相互走动,缓解了人们平时因为工作忙碌,而无暇顾及别人的窘况。借助传统节日,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也为共建和谐社会增添了一份力量。

    传统节日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节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象征。全球化浪潮夹带着大量的文化产品和价值理念冲击着每一个民族国家。许多文化价值观念企图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寻求到共识。然而,文化的普遍认同需要时日。传统节日蕴含的价值理念和取向是保持一个民族国家文化自信和自觉的核心要素,要想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和强势地位,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十分必要。

发挥政府和民间的力量,让传统民俗文化“活”起来

    曹戈:当前有一种看法是,节俗的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所依赖的乡土环境、宗族构架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你怎么看?我们对此应该有什么作为?

    纪慎言: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社会,现代的生活交流方式导致传统习俗的变化是很普遍的。春节人们回家团圆就是传统节俗的真实体现,无论家多么遥远,路途中多么辛苦,时间多么紧张,人们也坚持回家过年。现代通讯技术发展的很快,过年打个电话或者通过网聊,也能实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但感觉还是不如亲自见面的好。节俗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退化,我们也逐渐地远离乡土环境,但我们从未忽视人与人、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些传统的节俗,不但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消逝,反而被继承并发扬开来。从这一点去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矛盾,两者有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曹戈:现在,政府自上而下办了很多民俗庆典活动,相比之下,由民俗推动的、民间自行组织的庆典并没有形成气候。政府引导对促成真正的民俗复苏有怎样的意义?

    纪慎言:政府为了民生和民乐,真正下大力气狠抓民俗活动,肯定能带动并引导民间自行组织的庆典活动,并且能够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民俗文化内涵比较深厚的方面,政府应当狠抓,包括繁荣民间文艺,搞好民间娱乐。给群众们送油、肉、米和面,这是物质层面的扶贫;而给群众们送去快乐,这是精神方面的馈赠。人们快乐,心情就好,病也就少了,人们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但是,政府在搞民俗活动的时候,切忌搞“面子”工程,杜绝铺张浪费,要对民间、民俗活动的开发和举办制定详实的可行性计划。政府对民间自行组织的庆典活动进行积极引导,发挥民间大众的力量和智慧,对传统民俗活动进行传承和创新,这才是民俗文化真正的复兴之路。

    曹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洋节和本土节日的关系?

    纪慎言:我们现在注重与国际接轨,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加强与世界联系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每个中国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些节日,并对这些节日有着深深的情感。洋节日不是不可以过,洋节也催生了一定的节日经济,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然而,最重要的是不能顾此失彼,因为过洋节而忽略并淡化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那就得不偿失了。 “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句话无论对世界哪个民族,都非常适用。关键还是要把我们自己的节日建设好,把带有迷信倾向的习俗摒除,把具有积极意义的好习俗整合归纳,让传统节日 “活”起来,增加影响力和扩张力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之处。

□本报记者 曹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