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忠:“德”是德州文化资源的核心

    董子文化街的董仲舒已成为德州的文化符号。(资料片) 本报记者 马志勇 摄

    本报记者 董传同

    德州“地方志”的第一则记事,写的是“禹疏九河”。刘金忠说,大禹疏导的九河,考证出来的五河都在德州。德州的历史也就因此可以追溯到舜帝当政、大禹治水之时。而在此之后,每当历史转折之际,总有德州人活动的身影。

    三次文化高潮多位知名人物

    德州出现的第一次文化高潮是在两汉时期,第二次文化高潮出现在隋唐之际,第三次为明清之时。这三次文化高潮与中国的三次文化高潮同步,德州人为这三次文化高潮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从中受益。

    西汉时,曾在德州读书的大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为汉武帝采纳。大一统、崇儒学、设大学重选拔,不但为中古文明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唐朝时,德州非常富足,以年贡绢帛六万匹位列上郡。和德州相关的名人有颜真卿、孟郊等。明清之时,德州成为重要的运河码头,此时出现以田雯、卢雅雨为代表的德州作家群。

    刘金忠认为,德州先贤的行为和精神,都可理解为一个

    “德”字。德州应该成为“德”文化的研究基地。

    一些村名源自靖难之役

    “驸马营”、“胡官营”、“十二联营”、“哨马营”,这些名字对于德州市民来说应该不算陌生,它们就是位于大学路以北的几个村子名称。这些名字怎么来的,知道的人并不多。刘金忠说,这名字听起来像军营,其实这些村名正是来源于一次战争—靖难之役。

    明代初期,朱元璋死后,孙子建文帝继位。因为“消藩”,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和在金陵建文帝展开皇位争夺,双方展开激战。因为战略位置重要,南军重兵驻守德州很长时间,扼守燕军。因为南军的驻守留下的军营名称被当地百姓使用,并沿用至今。

    另外,颇有历史遗风的地

    方,还有寒绿胡同、尉署街、太平街、柴市街,以及消失了的竹竿巷等。

    “文史之乡”和德州的三张名片

    刘金忠说,概而言之,德州可谓是当之无愧的“文史之乡”。这个概念目前还没有人提过,他近期准备系统地提出这个观点。从董仲舒至清代德州作家群,德州文化随着中华文化起落的古代文化自不必多说,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史方面的德州大家依然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贡献。

    刘金忠认为,德州现在有三张标志性的名片:九达天衢、运河、太阳城。德州目前的战略位置和交通条件,依然是德州发展的优势;运河正在随着黄河水的到来逐渐复苏;太阳城正在因为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壮大而成为德州享誉海内外的新名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