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有喜:集地区优势建现代产业体系

 

运河文化广场

沿运河大道透视图

大氮肥生产装置区一角

新鸟瞰图大运河经济港

◎利用独到优势培植五大产业


    记者:您好!按照市委、市政府“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立足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运河经济开发区今后主要培植哪几大主导产业呢?
    侯有喜: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扩总量、调结构、增效益、强实力,而这一切要落到产业上。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市委、市政府今年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跨越发展,事关幸福德州建设。运河经济开发区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特别是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重点发展化工、能源、机械装备、纺织和商贸物流业五大产业。
    记者:运河经济开发区对于这几大产业的领跑优势在哪里?
    侯有喜:运河经济开发区作为德州中心城区的老工业基地,在产业发展上有其独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大工业的领跑优势,又有商贸流通的聚集优势。像华能电厂、华鲁恒升、德棉股份、黑马集团、扒鸡集团等大型企业聚集,形成了明显的产业带动优势。同时,区内拥有铁路专用线24条,长度3.2万米,是东北木材、粮食和晋煤外运的重要基地。有鞋帽、五金灯具、木材、果品、农贸及机动车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交易辐射11个省市、50多个地市。


◎将土地最大限度地“挖潜”出来


    记者:从某种程度来说,土地是制约一个地区发展的瓶颈。相比其他县(市、区),运河经济开发区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侯有喜:运河经济开发区总共32平方公里,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有限的空间上,破解土地问题是关键。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城中村改造、合村并居挖潜土地,将现有19个村居全部进行拆迁改造,建设5个大社区进行集中安置,为人居生活改善环境,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城市化,同时为企业扩张腾空整合土地,五大社区预计可腾空土地7600亩,完全可以满足新上项目的需要。


◎未来三年累计投入200亿元


    记者:五大产业三年发展目标是什么?
    侯有喜:我们确定“4+1”产业总的目标是:到2013年底,工业产业累计完成投入200亿元,工业产业销售收入翻一番,突破400亿元;商贸物流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20亿元,市场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在化工产业上,华鲁恒升三年内投入1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150亿元。
    能源产业上,重点抓好投资75亿元的华能四期2台100万千瓦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投资2.1亿元的3000万平米石膏板等项目,三年累计实现投入1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纺织产业上,重点抓好德棉股份的新增13万枚高新棉纺纱锭项目、华海科贸项目、元济公司17条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力争三年内产业销售收入过80亿元。
    机械装备业上,围绕培植船用电机、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等优势品牌,膨胀恒力电机、宏森机械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实施集群化发展,力争三年内产业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
    商贸服务产业上,物流企业总量争取发展到200多家,其中过亿元的物流企业达到10家,增加值年均增长50%左右。


◎多项措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记者: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我们的保障措施是什么?
    侯有喜: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运河经济开发区党工委进行了认真分析讨论,对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特别对运河“4+1”产业,我们制定了五项措施:一是抓规划。我们邀请了全国知名的产业规划专家,结合运河经济开发区实际,对构建现代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发展布局、发展结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二是抓存量。重点培育扶持华鲁恒升、华能德州电厂两大百亿级企业,强化服务,大力培植,形成强势推动作用。同时,引导现有工商企业加大投入、快速膨胀扩张,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三是抓招商。充分利用运河经济开发区大工业企业优势、能源优势、运河开发优势等,注重招大引强,招大引外,为今后运河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储备项目,今年力争引进三个过亿元、两个过10亿元的工业项目落户。四是抓园区。采取多种措施,重点建设纺织工业园、高科技工业园、现代物流园,计划三年内这几个园区总投资达到50亿元,强力打造主导产业聚集区,为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拓展空间。五是抓环境。我们已经成立了现代产业体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任务,明确分工,加强调度,强化落实。在为企业服务上,坚持做到企业家的兴奋点就是我们的增长点,企业家的焦虑点就是我们服务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企业发展开道,一切为企业发展让路,一切为企业发展服务。坚持实现“三从”目标,即一切从快,一切从简,一切从优。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就是抓住了跨越发展,建设幸福德州的根本。今后,运河经济开发区将坚定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认真推动现代体系的建设,使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引领运河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记者 郑乃春 通讯员 张弘弢 赵庆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