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福:新能源,初升太阳耀光芒

    访谈嘉宾: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全市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工作小组组长徐春福

    编者按:2月27日,市政府明确提出按照“集中优势率先突破、着眼未来顶层设计”的要求,全力实施“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加快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为解疑释惑,营造氛围,本报即日起开设“现代产业体系幸福德州基石”专栏,从“访谈录”“专家谈”“亮诺台”“优秀榜”“聊聊吧”“信息台”等角度,全面报道全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成就和意义。


打造全国重要新能源产业基地


    德州晚报:徐市长,您好!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步伐加速,节能减排与新兴能源产业的战略地位将愈加突出。请问,您是怎么看待新能源产业的?
    徐春福: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支撑了19世纪、20世纪近200年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人类对其的巨大消耗,使化石能源正在逐渐走向枯竭。新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果我市抓住新能源这个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预示着我市的发展会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更加光辉灿烂。
    德州晚报:我市已将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列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十大产业之一。那么,我市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是如何定位的?
    徐春福: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目前已有一定的基础。全市新能源产业未来三年的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每年要保证投入150亿元,销售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50%。经过三年的努力,至少要有1-2家过100亿元的企业,要有5-6家过50亿元的企业,以及若干配套的企业,同时要打造国家级、省级的技术研发中心,作为技术支撑。
    立足中国太阳城、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两大品牌,打造中心城区太阳能利用、节能环保、地源热泵利用三大核心园区,实施太阳能应用、地源热泵与建筑一体化、公用设施节能改造和新能源交通四大示范工程,以完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聚发展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太阳能利用、风电设备、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地源热泵等领域建设,力争到2013年,将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中带动作用最显著、创新能力最活跃、品牌效应最突出的产业,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主攻四大新能源产业


    德州晚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能均衡用力,同样一个产业要实现跨越发展也需要重点突破,我市新能源产业的主攻方向在哪里?今后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
    徐春福:新能源产业领域比较广泛,包括太阳能、风能、海洋动力能、生物质能等。我市的新能源产业,重点要集中在太阳能的利用、风电设备的制造、生物质能,以及我市已有的地源热泵、新能源汽车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的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还不是很牢固。太阳能利用方面,我市主要集中在光热方面,虽有全国知名的品牌,但是产业做得还不是太大,还需进一步加强;光电方面,包括光伏发电、薄膜发电,我市还刚刚起步,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风能设备目前也仅是一些单项的技术,还没有完整的配套,其他相关产业基本上属于刚起步的阶段。这些都是今后我市应该着重解决的问题。


配“强力引擎”培大产业


    德州晚报:产业发展要靠强有力的措施来推动,那么我市在发展新能源产业上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徐春福:首先,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推进小组,由我任组长,主抓这项工作。工作的整个思路,就是把现有的企业做大做强,千方百计引进大的企业,使这个产业迅速膨胀。第二,立足于现有企业,培植10家重点企业。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新产品开发;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有效引导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支持优势企业在国内主板、创业板和产权交易市场融资;建立健全投融资担保机制,引导风险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投向该产业,努力增强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第三,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别是相关行业大的企业。力争引进中国500强,世界500强来德州发展新能源产业,建设一个新的新能源指导基地。第四,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从现在开始,利用现有的学校,依托现有的企业,走校企合作的路子,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为产业的发展打下一个基础。
    德州晚报:如何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结合起来?
    徐春福: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品牌推广很重要。如何建造中国太阳城、中国新能源示范基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理念:第一,德州应该成为新能源综合利用的示范城市,把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转变成热、电等,建设一个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第二,结合新能源的综合利用,培植起自己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我市财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支撑。第三,实现新能源综合利用与城市建筑节能一体化,能设计、能施工,能向外输出、推广,发挥示范效应,形成“德州模式”。这是我市努力的一个方向,达到这个宏伟目标,我市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就会有一个大幅的提升。□记者 杨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