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融入大战略 奋力新作为


德州以天衢新区为桥头堡,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记者 刘振兴 摄

□本报记者 杨德林 编者按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被赋予“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10年间,德州从“加快”到“深化”,扎实做好“融文章”,交出“融答卷”。为推动融入京津冀工作深入开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德州日报社策划推出“融”系列重大主题报道,包括“融答卷”“融视角”“融观察”“融故事”等单元,以全媒呈现方式,全面反映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取得的显著成绩。从今天起,首先刊发“融答卷”单元主题报道,敬请关注。

3月7日,走进位于德州天衢新区的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洁净的生产车间、先进的生产工艺令人印象深刻。有研集成电路用大硅片产业化项目是德州精准对接京津等地高端优质资源的成果。

10年间,德州不断强化协同发展意识,建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大力引进京津冀优质项目、人才等资源,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成功引进中建材、华润、中粮、光大、有研集团等央企强企;深入对接京津地区优质科技资源,深化与京津大院大所合作,大批科技成果在德州落地转化;深化全方位战略合作,加强区域间协作联动,探索“双向飞地”“园区共管”跨区合作模式,架设高端人才自由流动“快车道”。

2023年,全市新开工来自京津冀地区过亿元投资项目169个、到位资金117.77亿元。

机遇面前拼抢闯全力融入出实招

抢抓机遇才能赢得未来。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市“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正式确立。

省委、省政府要求德州“抓住用好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不等不靠,先干起来”。德州勇担使命、只争朝夕,发出了“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总动员令,确定实施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优化发展环境三大行动,出台多个配套文件,大到顶层设计、小到具体步骤,迅速凝聚起干部群众的强烈共识,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

从此,“大力度融入京津冀”成为德州人关注的“热词”,也成为市委、市政府紧紧抓在手上的重点工作,认识不断深入,措施不断强化,内容不断拓展。

2021年12月,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全面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审议通过了《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明确融入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具体目标,找准工作切入点和融合路径,广泛动员、高位推进,实现产业、市场、平台、政策等多元融入,迅速掀起新一轮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热潮。

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概括了德州面临的发展机遇,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成为德州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大局中来定位、谋划、推进,坚持全域对接、全面承接,构建“(天衢新区)一区引领、(高新区及省级开发区)多点支撑、全域融入”的工作格局,不断在优化工作机制、争取政策支持、承接产业转移、拓展重要平台、集聚科创资源、共享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力突破,营造了大融入、大发展、大突破的良好工作格局。

扭住机制创新不放松奋力打造协同发展先行区

一马当先担使命。10年间,德州围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持续抓好对上争取工作,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实现更高平台上的高质量发展。

主帅出征,全力推动。成立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有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市直27个部门设立对接京津冀工作科,并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分工;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形成有部署、有落实、有督导、有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2023年,我市召开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会议,梳理出产业融入、市场融入、平台融入、政策融入和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等5个方面40项工作要点,58个市直部门单位分解150项重点任务,逐项明确完成时限。

向上争取,务求突破。2022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20条“硬核”政策支持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2022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复函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对德州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请求事项给予答复。复函内容涉及9个事项,包括原则支持德州主办或承办有关会议,支持与京津冀三省市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2023年,成功争取“推动山东德州与京津冀交通、能源等重要设施互联互通”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委,“鼓励德州与雄安新区加强合作,共同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机制创新迈大步。扎实推进“一县一区”对接合作,目前12个县市区与京津冀13个县市区开展多频次对接合作。全面启动“一部门一重点”工作,各市直部门围绕高水平建设“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共谋划74项与京津冀地区重点对接合作事项。围绕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目标,德州与沧州、衡水共同签署协议,从项目建设、服务保障、执法监管等方面开展交通运输高质量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助力德州打造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

深化区域战略合作取得新进展。德州积极推进与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市通州区、朝阳区等重点地区对接合作。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研究制定《雄安德州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德州味·润雄安”进机关、进展会活动,邀请雄安新区参加京津冀鲁(德州)人力资源服务高峰论坛,签订“京津冀协同区域人力资源发展框架协议”,规划建设“雄安—山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园”。主动对接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机关事务管理体系,推进“德州味”及德州地方特产进入通州,组织系列展销活动。与北京朝阳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承接等11个方面开展合作。

聚焦“精准”提质提效澎湃新动能增创新优势

2月25日,陵城区招商引资恳谈会在北京举行,现场签约27个重点项目,总投资96亿元,涵盖大数据、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公司之前去过很多地方考察,陵城区配套设施完善、区位优越,更重要的是营商环境好,让我下定决心在陵城区投资。”签约仪式现场,北京市维尔普顿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白怀宇表示。

10年间,德州为承接京津特别是北京产业转移,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产业等各方面优势,健全招商机制,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创新招商方式,成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近年来,积极抢抓北京第二批央企疏解有利时机,启动对接央企强企、科研院所、院士人才团队攻坚行动,扎实推进县市区与京津地区开展对接合作。举办第八届(夏季)央企投资发展会议暨“融入京津冀国企德州行”活动、2023中国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德州)峰会等重要活动。北京恒瑞安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工厂项目开工建设,欧倍尔软硬件集成研发生产基地等多个重点项目签约落地,与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精准引进京津地区高层次人才。10年间,德州日益成为高层次人才拓展事业的沃土,目前有超过1200名来自京津等地的专家以假日专家、离岗创业等方式来德州发展。

2023年德州新增78家与京津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引进京津冀科技成果33项,合作共建京津冀创新平台36个。成立德州(北京)协同创新中心,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牵头的34个科研项目入驻孵化,目前11个项目在我市落地,总投资14.69亿元。

10年间,德州全方位对接京津教育、医疗、文体等资源。与30余家京津等地知名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施医疗领域具体合作事项100多项。建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天津肿瘤医院等医联体7个。实现在京津冀就医购药即时联网结算。成功举办中国·京津冀鲁体育产业交流大会,率先组建德州·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联盟。首都师范大学与德州高级师范学校合作办学正式揭牌。与京津冀职业技能发展联盟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与北京市旅游协会、重点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