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

(接上期)

打造水利“互联网+监管”服务平台 数字赋能优化涉水营商环境

市水利局

一、项目概述

开发建设智守德水——德州市水行政综合监管服务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违法违规涉水业务筛查,依法依规处置“存量”;探索源头执法监管服务模式,重点在企业或项目办理取用水、防洪影响评价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疏干排水、建设质量及安全等方面实行大数据监管服务,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范围监管。

二、项目必要性

充分利用现代大数据技术,结合水利业务工作实际,改变目前进企扰企监管模式,探索和改进监管服务模式,注重源头执法监管,提升监管效率,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方位、全范围监管,特别是不进企业、不扰项目监管,颠覆传统监管模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三、项目先进性

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撬动水行政执法监管全方位变革、系统性重塑,实现由纸质到数字、由单一到协同、由粗放到精准的转变,实施隐患预防、风险感知、执法不扰、问题必查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模式,构建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智能综合一体化的水行政执法监管新格局。

四、具体内容

智守德水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采用“水政执法云控平台+业务应用系统”的方式实现平台功能建设,通过电脑、展示大屏、山东通、移动执法“四端联动”,实现水行政执法的一体化、便利化。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围绕工作台、案源管理、行政检查业务、行政处罚业务、行政强制业务、预警督办、执法业务信息管理、执法公示管理、文书管理及应用、公示平台、领导驾驶舱功能模块开发建设。

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原则,市局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统一筛查线索,县(市、区)按属地管理原则现场核查并依法处置;源头执法监管,市局统一向新设市场主体、项目建设主体推送涉水普法宣传,县(市、区)配备水行政服务官实地核查落实情况,更好履行水行政执法职责。

五、实施路径

智守德水综合监管信息平台项目于2024年1月份启动立项工作,将充分与省水利厅、市大数据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司法局等部门沟通,确定数据是否可以跨系统对接,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2月初完成平台基本框架结构。4月份至8月份为平台建设阶段,中标方需完成全部平台功能的开发工作,积极对接市大数据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司法局等部门,协调数据交换的方式,协助中标方完成与“互联网+监管”平台、“双随机、一公开”平台、司法文书系统等的对接工作。9月份完成项目初验,在电脑端、山东通端等平台上线,进入试运行阶段。10月份完成项目终验,平台正式上线,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推进考古前置改革 助力重点项目建设

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项目概述

项目通过业务审批与专家咨询、线上审批与线下办理、全面考古与分级分类、督办联办与超前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整合资源,优化流程,确保文物保护与项目建设的和谐共进。通过主动沟通与上门服务,建立文物专家库,提供专业指导,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压缩审批时限。实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分类精确开展考古工作,既保护地下文物,又降低建设成本,促进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此外,通过建立帮办专班,提高服务效率,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二、项目必要性

该项目能够有效地平衡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优化考古审批流程和强化专家咨询,不仅加快建设项目的进度,也确保珍贵文物的安全。此举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提升行政效率以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三、项目先进性

该项目采用业务审批与专家咨询结合、线上线下协同审批、全面考古与分级分类考古勘探相结合等创新策略,展现出明显的先进性。这些策略不仅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减少了建设项目的前期成本,同时通过精准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勘探,有效避免了文化遗产的损失,实现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赢,为现代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新标杆。

四、具体内容

(一)业务审批与专家咨询相结合。通过与各指挥部主动沟通和上门服务,实施“一次性告知”政策,提供考古资质单位名单,举办专题培训和服务保障座谈会,同时建立文物专家库,进行现场调研和项目设计方案的调整,避让文化遗产保护区。

(二)线上审批与线下办理相结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精简审批流程,实施即收即办和特事特办政策,为全市重点项目开设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

(三)全面考古与分级分类相结合。实行“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将文物分布区域进行分级分类,依据分级结果优化考古勘探和资金使用,实现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督办联办与超前服务相结合。建立帮办专班和考古保障任务台账,由局主要负责同志督导和指挥,通过主动沟通和定期对接,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

五、实施路径

(一)打造决策支持系统。首先,制定年初沟通计划,明确时间表和沟通对象。接着,汇编并更新考古资质单位名单,便于各指挥部查询和使用;定期组织考古专题培训和座谈会,确保项目人员了解考古工作要求。同时,建立并维护文物专家库,根据项目需求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与设计单位合作,根据专家建议调整项目设计,避免对文化遗产保护区产生不良影响。

(二)打造线上审批与线下办理一体化平台。建设和优化线上审批平台,确保平台稳定高效。制定审批流程优化方案,简化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同时设立绿色通道,明确重点项目的申报和审批流程,加强线下服务支持,确保项目快速响应和办理。

(三)实施全面考古发掘与分级分类策略。开展文物分布区域的详细勘探,划分一二三级文物分布区。根据分级结果,制定差别化的考古勘探计划和资金投入标准。推广分级分类考古勘探的成功案例,鼓励和指导其他项目采用相应措施。

(四)推进联合督办与前瞻性服务。组建“帮办专班”,明确成员职责和工作流程,建立和维护考古保障任务台账,定期更新项目进展和问题。同时,定期召开建设项目保障问题研究会,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此外,通过发送公函、邀请谈话等方式,与各指挥部保持紧密沟通,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量身产业链 定制服务链 多元化政务增值服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

一、项目概述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和产业全链条发展需求,整合项目服务、科创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涉外服务、法治服务、中介服务、兜底服务资源,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多元化政务增值服务。

二、项目必要性

当前,传统政务服务已不能满足产业链发展的特色需求,在基本政务服务便捷化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衍生服务成为助力企业发展、活跃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此,在企业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改革基础上,针对不同产业链发展需求,科学构建政务增值服务总体架构,以多元化政务增值服务助推特色产业发展是当前政务服务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项目先进性

通过整合产业链上涉企服务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集成,为企业提供定制化、多元化高质量衍生服务,构建形成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精准、便捷、优质、高效为企服务新生态,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促进我市产业链集群健康有序发展。这种以产业链带动服务链的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在全省尚无先例。

四、具体内容

(一)编制增值事项清单。按照“整体政府”理念,重塑政务服务模式,围绕产业全周期、全链条,整合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人才服务、科创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开放服务、法治服务、诉求服务、兜底服务等增值服务事项,形成涉企增值服务事项清单。

(二)建设集成服务专区。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同步推进集成服务专区建设。线上搭建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集聚各类涉企服务数字化资源,涵盖政策通、企业诉求服务、增值服务等模块,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一站式”在线服务。线下依托全生命周期集成服务专区,建设包含8大服务区块的增值服务专区,统筹市直有关部门进驻,实现涉企服务从“多头分散”到“一站集成”升级。

(三)打造专业服务团队。从“坐等审批”向“主动上门”转变,组建“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布设产业园区“驿站”,开展“走出去”“上门式”服务,“一对一”对接产业链重点企业(项目),营造“无处不在,无需不扰”的政务增值服务新生态。对重难点问题,依托“企业家会客厅”,由市政府领导现场办公,协调有关部门联合会商、把脉问诊,全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烦心事”。

五、实施路径

(一)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3月底前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改革推进的责任主体、工作任务、责任部门,保障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推进。4月上旬,组织开展动员部署,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力量,全面启动改革工作。各县(市、区)结合地方产业经营发展和产业链提升需求,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全面深入推进改革。

(二)凝聚多元政务合力。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围绕我市产业链发展特点,科学构建政务增值服务总体架构。5月底前,围绕特色产业链条强链补链需求,对现有政务服务中心进行改造,设置项目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人才服务、中介服务等服务板块,各板块牵头单位组织人员进驻,构建一清单、一平台、一专区推进格局,同步制定服务专区各项运行机制,构建企业服务中心软框架;开展线上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搭建,对应线下专区进行线上专区设置,形成多元化政务增值服务聚合力。

(三)释放增值服务效应。6月底前,市级企业服务中心揭牌运行。项目服务、科创服务、政策服务、金融服务、涉外服务、法治服务、中介服务、兜底服务8大板块根据方案分工进驻企业服务中心,为各类企业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8月底前,召开增值服务改革工作现场会,对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提升,不断优化改革举措,提升企业改革获得感。

优化质量发展服务机制 助力企业转型提质增效

市市场监管局

一、项目概述树立“大市场、大监管、大服务、大格局”理念,优化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整合服务资源,提高工作效能;升级质量技术服务平台,创新助企培优方式,赋能企业提质创优,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质量服务工作名片。

二、项目必要性

针对我市广大企业,特别是重点行业、特色领域龙头企业反映的“品牌意识淡薄”“计量检定能力不足”“标准化引领有待进一步深化”“检验能力弱”等影响我市企业跨越式发展、产业链提质增效的短板弱项,立足市场监管部门职责,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企业需求,优化营商环境。

三、项目先进性

通过整合优化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的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多个领域的业务要素资源,发掘提升市场监管部门的综合服务效能,助推我市企业发展提质增效,重点产业提档升级。

四、具体内容

(一)优化服务机制,提高助企工作效能。建立“一个惠企服务窗口、一条质量服务热线、一幅便企服务图码、一条龙式助企服务机制”的“4个1”工作机制,为广大市场主体创造更便捷、更优质的质量服务环境。

(二)整合业务资源,共谋为企质量服务。整合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的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多个领域的业务要素资源,汇聚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干事创业、助企发展的饱满热情,化自说自话、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为凝聚合力、助企提能的“服务企业一盘棋”,着力打造要素服务标杆和标准化试点,形成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谋高标准引领、高质量铸就品牌、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三)依托双平台,赋能企业提质创优。充分发挥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NQI)作用,面向企业开展包括产品质量检验、特种设备检验、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标准化培训等服务;面向重点行业、特色领域企业及社会团体开展标准化协作项目研究和标准化体系建设等服务。倾力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质量服务工作名片,助推我市企业发展提质增效,重点产业提档升级。

五、实施路径(一)加强领导,组建项目工作团队,明确工作职责。成立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工作推进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明确各业务领域责任科室的职责分工,责任到岗,任务分解到人,确保各项工作完成。

(二)强力统筹,协调推进,力争把项目工作做实做好。一是确定项目承担机构,设置惠企服务窗口,开通质量服务热线,制定完善助企服务机制并着手开展便企惠企服务。二是设计制作德州市市场监管便企服务码,通过网站、车标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和业务指导服务。三是整合全市质量品牌、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等业务要素资源,通过工作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现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NQI)功能,更新包括产品质量检验、特种设备检验、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标准化培训等领域的信息,开展便企惠企服务。五是通过多种形式把质量服务项目公布于众,让广大企业明白服务项目和内容,为我市重点行业、特色领域龙头企业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三)强抓督导,实行绩效考核。项目工作推进小组通过采取月督导、季评价等方式,对项目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进行督导评估,并把评估结果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项目取得良好实效。

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案件 办理效率提升工程

市市场监管局

一、项目概述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依法及时有效化解知识产权矛盾纠纷,维护相关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实施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案件办理效率提升工程。

二、项目必要性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周期长、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查找根源,切实解决。对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实施繁简分流,对符合快速办理情形的案件切实做到简案快办,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报批、审核流程,切实压缩内部文书流转用时,压缩办案时间。

三、项目先进性

建立知识产权案件繁简分流制度,力争实现涉企知识产权行政处罚一般案件办理时限压减10%以上。

四、具体内容

一是对于在办案过程中,不涉及查封、扣押、委托第三方鉴定等环节的案件,作为简单性案件向基层市场监管所分流,简化办案环节,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办理“快速通道”,做到2个工作日内审核、补充材料完结,力争实现简单性行政处罚案件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

二是对涉及查封、扣押、委托第三方鉴定等环节的复杂类案件,各级执法办案机构要加强执法人员配备,切实提高侵权快速判定能力;建立知识产权案件办理“快速通道”,在立案、行政强制等审批上,做到电话、短信请示,内部文书后补,简化流程;在后勤保障上,提高标准,配齐装备,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尽最大努力压缩办案时限。

五、实施路径

一是加大对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定期开展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业务培训,相关执法人员应熟练掌握假冒专利、商标侵权、商标一般违法、地理标志违法等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法律适用、取证要点、判断标准、裁量基准等办案常识。

二是加强对知识产权违法案件查办业务指导,通过案卷评查、共同办案、执法监督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相关执法人员能力素质。

三是把各县(市、区)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效率情况纳入年度市对县(市、区)评议考核事项,对全市知识产权领域行政处罚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对办案周期长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单位予以重点关注,并视情开展督导。(转下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