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韵德州与城共生 为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提供坚实水利保障

穿城而过的减河

马颊河李家桥闸

乐陵碧霞湖水库

□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守学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3年“世界水日”主题为“Accelerating Change”(加速变革)。我国纪念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主题为“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

德州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德州是大禹功成名就之地,“禹疏九河、其五在德”。西汉初年,徳水之畔设立了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元代京杭大运河贯通,德州因漕运而兴;明清时期,德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33个商业城市之一,被誉为“九达天衢、神京门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德州人民多次加高加固黄河大堤,将秸料埽坝全部石化,战胜了历年黄河洪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疏浚马颊河、徒骇河,开挖德惠新河、六五河、七一河等16条骨干河道,建成防洪体系,消除了境内洪水隐患;七十年代,建成潘庄、李家岸、韩刘、豆腐窝4处大中型引黄灌区,使800万亩粮田用上了黄河水,保障了粮食稳产增收;九十年代以来,建成丁东水库等18座平原水库,560万城乡居民全部喝上安全的黄河水,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2021年,市委市政府立足德州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全省61%的缺水现实,坚定落实“四水四定”,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作出了全市域水系连通的重大决策,再次拉开了德州水利大发展、大建设的序幕。2022年,全市完成水利投入41.5亿元,增幅200%,全省第一。高标准编制了《德州现代水网规划》,实施了“五化协同”城乡供水现代化,开展了“六个集成”节约集约用水改革,出台了《德州市引黄干渠保护条例》,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得到水利部、省水利厅的充分肯定。

水利关系国计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当前,我市正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全市水利系统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中心任务,深入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深度节水控水攻坚、城乡供水现代化、河湖生态治理保护等为抓手,坚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德州实践贡献水利力量。

加快构建“三通六带”特色现代水网,争创全省市级水网建设示范区

以5大干流、1500条支流、20座水库为重点,加快构建河河、河库、库库互连互通,水资源保障带、防洪除涝带、生态宜居带、水陆畅行带、文化产业带、数字赋能带融合发展的“三通六带”特色现代水网,努力实现“缺水城市不缺水、五十年一遇(洪水)无大灾、‘三通六带’成品牌”。2023年,总投资46.5亿元,实施42项省重点水利工程。建成一批标杆工程。实施黄河、运河两河“牵手”西线贯通项目,打造“水、路、林、文、景”融合发展廊道。建设岔河、减河、南运河28公里堤顶道路,打造国际马拉松、自行车赛道。畅通骨干水网体系。实施徒骇河、马颊河两大干流,赵牛新河、笃马河等9条中小河流治理,恢复河道行洪排涝标准,“提闸为河、落闸为库”,增加雨洪资源拦蓄利用能力5000万立方米。实施关键配套工程。实施潘庄、李家岸、豆腐窝、头屯4处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03万亩。治理马减竖河,分流马颊河上游来水。建设六五河箱涵,解决武城、夏津涝水外排问题。推进“五横三纵”骨干河道堤顶路土路清零,助力建设滨水发展廊道。

实施节约集约用水“六个集成”改革,探索华北平原缺水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路径

推进水资源集成利用、工艺集成创新、科技集成引领、水价集成改革、水权集成交易、部门集成监管六项集成改革,加快构建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人口总量等协调发展的新局。2023年,力争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2%、5%。大抓农业节水,精准分配农业水权,探索实践水权跨行业交易,落实超定额加价制度,增强农民水商品意识,推动齐河、宁津整县域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为全国试点。坚持农业、水利联手,骨干、田间统筹,一体规划、建设、管理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全年农业节水4400万立方米。提升工业节水,推动石油、化工、钢铁、造纸、纺织等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改升级,打造5家“水效领跑者”和省级节水标杆企业。实施平原县全省区域综合水价改革试点,探索非农黄河水、长江水统一价格、统一管理机制,带动消纳长江水1.05亿立方米。建立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实现水资源取、用、排全过程大数据监管。加快城镇节水,调整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量、水价,降低居民用水定额“天花板”。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力争国家级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实现全覆盖。

推进“五化协同”城乡供水现代化,保持城乡供水全国领先

探索实践“五化协同”城乡供水现代化模式,到“十四五”末,提前国家规划10年实现城乡供水现代化,为全国平原地区城乡供水现代化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一是一体化发展。2023年,续建开工临邑第二水库、夏津北城水库、齐河玉秀水库、杨庄水库4座水库,增加供水能力5400万立方米;择机实施宁乐庆水库送水管道工程,解决引黄下游临邑、宁津、乐陵、庆云4县市8座水库供水问题;升级扩容3座水厂、改造提升2500公里供水管网,实现城乡供水提标升级。二是标准化建设。制定城乡供水标准化管理制度,年底前建立全国首个城乡供水标准体系。三是专业化服务。巩固提升农村供水管理服务到户改革成果,建立统一管护标准、统一管护制度、统一水价机制、统一监督考核“四统一”专业化管理体系,像管理农村用电一样管理农村用水。四是智慧化管理。建立城乡供水全链条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运行自动化、监测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移动化”。五是法治化保障。出台全省首个城乡供水条例,实现城乡供水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提高政府监管效能,增强群众用水体验感。

打造河湖长制升级版,构建全域美丽幸福河湖

加强区域协同、部门联动,变“分段治”为“全域治”,把每条河湖都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一是增强治水合力。出台全面强化优化河湖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聚焦“一个优化、五个强化、十项任务”,构建党政领导负责、部门联动、流域统筹、区域协调、科技赋能、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新机制。二是创新管护模式。开展全省引入保险机制应对水利工程运行管护风险试点,探索全国首个集多类型水利设施、水利工作人员及第三者责任赔偿于一体的水利综合保险,保障水利设施长效运行及人员安全。三是建设幸福河湖。完成全域1559条(段)美丽幸福河湖建设任务,建设10条以上的省、市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抓好齐河县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打造全国县域综合治水示范样板。四是修复水生态环境。统筹“节、控、换、补、管”措施,实施庆云县国家级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开展临邑县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强基行动综合治理试点,探索平原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通过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干线、潘庄引黄干渠,为大运河补水约2亿立方米,推进大运河生态环境复苏,涵养恢复沿途地下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