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庆杰

 

从一个农民,一个底层打工者到著名作家,从邢庆杰身上,我看到了一位作家文学历程的典型道路。从一个作家身上,我试图挖掘小说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以及物质世界里,如何定位精神价值的存在。

邢庆杰,1970年出生于山东禹城市十里望回族乡后邢村,幼年丧父,初中毕业后即辍学,在农村一边种地、打工,一边坚持文学创作,在经历了多年的苦闷和挫折之后,陆续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文艺报》《少年文艺》等报刊发表小说作品200余万字。作品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二百余篇(次);入选《2008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短篇小说卷》等100多种海内外选本。荣获“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优秀短篇小说奖” 山东省第六届微电影大赛“最佳编剧奖”等30多个文学奖项。已出版小说专著《沉重的父爱》《我的名字叫鹰》《屠蛇记》《油菜花开香两岸》《草原历险记》《电话里的歌声》等21部。 主编《青少年快乐成长案例》《受益终生的一百个黄金故事》等十多部励志读物。1994年,在坚持了八年的文学创作之后,他终于凭借写作走出乡村,历任禹城市运输公司办公室秘书、德州有线电视台图文频道编辑部主任。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德州市文联专业作家,山东省作协第二届签约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委员,德州市作协主席,《鲁北文学》主编。2012年被评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4年被评为德州市首届文化英才。

 

一个文学青年的个人奋斗

 

邢庆杰的写作生涯可以追溯到小学二年级。他在一个叫后邢的村小学读书。村里没有校舍,租了村民的两间土坯房做教室。两间房子相通,盛着二年级和五年级共四十多个学生。老师给一个年级上课,就让另一个年级做作业或到村外的树林里朗读。

读二年级的邢庆杰经常偷听五年级的作文课。老师布置的作文,他偷偷写,不会写的字就注拼音。“有一次,我大着胆子把自己的一篇作文交给了老师,竟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扬。”多年后,邢庆杰回忆当时的情景,“也许,这是我爱上写作的第一个动力。”

邢庆杰五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抚养兄妹四人,还要偿还父亲生病时欠下的债务。1986年夏天,邢庆杰16岁,初中毕业。此时,大哥已结婚,二哥将要结婚,家里的房子还是低矮的土坯房。

作为全村最穷的一家人,“我心里时刻像塞了点儿什么似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压抑感和自卑感”。他选择了辍学,承担家庭重担。家里人对他的辍学,没有表现出多大的支持或反对,村里还从未出过一个因读书而“出息”的人。

这时,大哥、二哥已经分家单过,家里只剩下了母亲和妹妹。家徒四壁,做生意没本钱,人均只有八分地,也无法做文章。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朦胧的“作家梦”重新清晰起来。“我写作的初衷并不高尚,只是不甘心一辈子做一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想用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第一篇小说写的是初恋,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晚上时间,写成了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题目叫《巷情》。数易其稿后誊写清楚,满怀信心地寄到一家杂志社。两个多月过去了,稿子石沉大海。在漫长的等待中,他又对这篇小说进行了反复修改,共寄了十四家杂志社,那是他当时知道的所有杂志社。“一年多的时间,我都在修改、完善那篇小说,并无数次在梦中梦见那篇小说发表了,无数次在梦中狂喜而醒。却没有得到任何杂志社的一点儿消息。”

刚开始他什么都写,小说、散文、诗歌,主要写小说,四年写了五、六十万字,往外投了二百多次稿,却一篇也没能变成铅字。小说没有发表,流言却传开了,说白日做梦的也有,更有认为他神经不正常的。这一年,他已经24岁了,在农村,算是大龄“光棍儿”。

在一位哥哥的帮助下,他到一家建筑公司当了小工,每天挣五块钱。收工回家后,无论有多累,他仍然坐在书桌前,继续编织小说,对写作痴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每天上工带着书,中午抽时间看;晚饭后必须准时坐在书桌前,否则,我将心神不安。”

由于干活认真,邢庆杰经常得到工长的表扬,从事建筑业不久,就由一名小工转为技工,又因能看懂图纸成为小头目。建筑公司解散后,在朋友的鼓动下,他成立建筑队,在农村承包民房工程,无意之中成了包工头。

每承包一家民房,他都要东家给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每天上工后,先安排完工作,然后趴在桌子上读写。

19905月,第一个小小说《爱的准绳》在内部刊物《杜鹃》上发表。之后的几年间,作品发表出奇顺利,几年时间他发表了50余篇小小说。1994年初,他应禹城市运输公司的聘请担任了办公室秘书。这一年12月,第一篇短篇小说《绝症》在《山东文学》发表。

1999年,他在朋友的引荐下,来到了德州,在德州有线电视台担任编辑部主任。陌生的环境、眼界的开阔,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一年之后,他的小小说《玉米的馨香》就获得了“首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一等奖”。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是不幸的,在文学的征途上,他又是幸运的,这次获奖,使一直名不见经传的他一步就迈入了全国文坛,走进了评论家、作家、编辑、读者的视野。获奖名单公布后,当地的几家媒体先后采访了他,全国各地的邀稿信雪片般飞来。想想每篇稿件都石沉大海的那些日子,邢庆杰感慨万千。但他没有停下脚步,没有满足于小小说的成就,在中篇小说方面狠下功夫。

作为一个作家,邢庆杰非常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搜集、积累素材。有一年,他回老家串亲戚,四姨讲了一个四姨夫杀死鬼子的故事。后来,他在禹城县志上也找到了这个故事:抗战时期,一个日本鬼子跑到了四姨夫的村里,这个村离县城只有几里路,叫范庄,紧靠徒骇河西岸。鬼子进村后,正好碰上四姨夫的叔伯妹妹,就想强奸她。恰好,被四姨夫撞见,拿锄头砸死了,埋在河边树林里。后来,鬼子发现少了一个士兵,就派翻译官来要人,如果交不出人,就屠村。四姨夫去村长那里自首了。村长凑了一笔钱,买通了翻译官。不知道翻译官怎么和鬼子解释的,第二天,来了几个鬼子,让四姨夫把人挖出来,事情不了了之。据说,鬼子不打算追究四姨夫的责任,主要是他没有昧下那条枪,他把鬼子的配枪和尸体埋在了一起,这就澄清了八路军游击队的嫌疑。用这样一个故事核心,邢庆杰把它写成了人物、情节、结局、立意完全不同的两篇小说。先写出了一个短篇《四爷》,写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和悲剧性;后又写了一个中篇《油菜花开香两岸》,通过一个少年懵懂的视角看到的一个个他无法理解的事件和最后的那场战斗,从那个时期地下斗争的艰难和残酷,来成就一个少年的成长。

他的这些小说陆续登上了《人民文学》《北京文学》《山花》《长江文艺》等名刊。

2010年,在市文联领导和市委有关领导的关心下,邢庆杰调入了德州市文联创作室,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了一名专业作家。梦想的实现,使他更加醉心于文学创作,依然笔耕不辍。2011年,他的短篇小说《像风一样消失》斩获了“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这是德州作家的小说第一次获此殊荣。20149月,他被推荐选拔到鲁迅文学院(每省仅有一个名额),成为鲁迅文学院第21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一名学员。他非常珍惜这个在全国文学最高学府里学习的机会,一边学习,一边刻苦创作,期间写出的中短篇小说《孤独的玉米》《乡村纪事》《一九八七年的情诗》等先后被《北京文学》《文艺报》《小说月报·原创版》发表,并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转载,《孤独的玉米》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年短篇小说卷》。

回顾自己20余年的写作历程,邢庆杰感觉自己“还在路上”,“一直对自己不满意,越往前走越不满意,最好的作品还在后面。”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