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珍贵的档案记录着抗美援朝老战士不变的初心

1955年5月,郭书贞(后排右二)与战友回国后复员时合影

郭书贞立功喜报

郭书贞功劳证书内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赠予志愿军员的抗美援朝纪念章

志愿军军功章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予志愿军的“和平万岁”纪念章


□黄丹羽

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锻造出光耀千秋的抗美援朝精神。今年是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70年岁月沧桑,70年斗转星移,昔日的战场已沉寂于岁月长河,但珍藏在德州市档案馆内的枚枚军功章、张张立功证、件件军用品,记录着志愿军战士的热血青春,积淀着血雨腥风中的英雄故事和不朽精神。

三等功3次、四等功4次,两枚朝鲜国家军功章

郭书贞1929年10月出生于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1948年9月,加入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先后参加了解放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1949年4月,在淮海战场上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兵团司令部警卫队,担负起兵团司令宋时轮等首长的警卫工作。1950年11月,入朝作战,直至1955年5月才撤离回国。朝鲜战场上,他荣立三等功3次,四等功4次,两次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国家军功章,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郭书贞在朝鲜参加的第一场战役便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当时,第九兵团下辖20、26、27三个军,宋时轮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第九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郭书贞担任司令部警卫员。在长津湖一带,迎接他们的是朝鲜几十年不遇的严寒天气。白天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夜间更是低至零下40多摄氏度。第九兵团的战士靠双脚走到长津湖,一路上,有很多人冻掉了耳朵、脚趾,还有的战士,睡着了就再也没有站起来。11月27日天一亮,长津湖战役打响,第九兵团对美军形成四个包围圈,分别是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在宋时轮指挥下,20军、27军向美军发起猛攻,成功将美军陆战一师和步兵第七师截为5段,形成了分割围歼的有利态势。

长津湖战役结束后,郭书贞跟随首长观看战斗后的战场,在水门桥附近,有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6连、60师180团2连、27军80师242团5连3个连队的战士,共有100多人都趴在地上,呈战斗队形,手里握着枪,眼睛盯着山下,远看是一个阻击阵地,走近看所有人却一动不动,成了冰雕。在场众人无不动容,郭书贞更是泣不成声,战友们的英雄形象,他在心底铭记了一生。此后,他还参加了黄草岭、马良山、济雄山等战役,多次护卫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进行战地慰问和演出,圆满完成了安全保卫任务。

郭书贞的母亲思儿心切,忧思成疾,1952年初病情加重,家人给郭书贞写信期盼他能回家见上一面,但战争还在进行,郭书贞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当年9月,他收到家中来信说,母亲已经过世,首长当即批准他回家一趟,但他擦干眼泪说:“不走了,回去也见不到娘了。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保家卫国才是大事。”在当年郭书贞的立功嘉奖证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思想纯洁,家中来信让他回家,并未受到影响。”

归国后藏起军功章和立功证书,积极参加生产劳动

宋时轮司令员回国前,曾面向长津湖方向脱帽鞠躬,泪流满面、不能自持,郭书贞亦在一旁悲不自胜。时隔70载,山河已无恙。“我的那些战友们,早早地把青春留在了战场……”每每回忆起牺牲的战友,郭书贞总忍不住热泪盈眶。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祖国经济建设如火如荼,部队开始大幅度减编裁员,1955年5月,郭书贞被列入复员名单中,当组织询问他有何要求时,他回答:“一切服从组织安排,没任何要求。”同年6月,郭书贞复员回到了阔别7年的故乡郭皋村,他收起奖章,成为一名农民。那些年,生产队每年两次组织青壮男劳力去外县市挖河清淤,这是一项很重的体力活,条件十分艰苦。郭书贞虽在部队负过伤,但他不曾要求任何照顾,每次都积极参加。去齐河县挖河清淤那次,单程距离近300华里,需要自己推着小推车,带着被褥,步行三四天赶路。路上,郭书贞战场上受过伤的脚旧疾复发,走起路来疼痛难忍,可他依旧和当年在部队那样,轻伤不下火线,硬是咬着牙一跛一拐地赶到工地,忍着疼痛干了一个多月,直到任务完成。有人劝他,作为复员军人,大家都知道他受过伤,和队里打个招呼,换个人去不就得了,何必这样硬撑。郭书贞说:“正因为我是复员军人,才要有个军人的样子,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这点伤痛算什么。”就这样,郭书贞一直在老家务农,从未向组织要求任何特殊照顾。

“年轻人不要忘记国家曾经的艰难,要努力把国家建设好,告慰牺牲的先烈。”和平岁月,郭书贞经常会给子孙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希望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在他的影响下,儿孙入了党,在国家需要的地方,默默耕耘,不求回报。

军帽和腰带,见证朝鲜战场上的血与火

2021年10月,时年91岁的志愿军老战士高炳泉向德州市档案馆捐出了自己的军帽与腰带。问及往事,这位九旬老人已记不清自己何时参加的抗美援朝,也记不清那段时间在朝鲜战场上发生的故事,他的记忆里,只留下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老人唱起这首歌时,仍然激情澎湃,似乎还是当年那位即将奔赴朝鲜战场的年轻战士。

高炳泉1930年11月生人,1949年2月,刚满18岁的他进入华东军政大学警卫营三连,成为一名战士,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8月进入69师,成为政治通讯班、通信营中的一名通信员,后任副排长、副政治指导员等职务,立功若干。通信战士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战士们打仗都是集体作战,而通信兵多数时间却要孤军奋战,只有通信兵成功将消息传递出去,才能打胜仗,避免更多战友牺牲。

战场上,高炳泉迅速掌握了最新的无线电和报话机技巧,及时传递战场消息,其中做得最多的是侦查敌军动向。战场情况瞬息万变,通信兵执行任务,需要学会贴地辨声,一有动静,就趴在地上,耳贴地面,判断远处来敌的规模、距离,并尽快做好埋伏、隐蔽。此外,还要懂得使用碰头暗号、碰头口令。身临战场,战事不可谓不凶险,尤其是在敌军飞机狂轰滥炸下,高炳泉与战友多次冒着猛烈炮火,成功修复被炸断的电话线,保证前后方信息不断联。头顶飞机嗡嗡作响,但他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快一点,再快一点!大大小小战斗,反反复复侦察,高炳泉历练成一名经验丰富、敢打敢拼的英勇战士。

朝鲜战场极度寒冷的环境,志愿军却普遍装备简陋,几场战役下来,他们中很多人的身体都被严重冻伤,一遇暖,皮就脱落了,有的志愿军体力已经透支,甚至在呼啸的北风中悄然离世。早上还在一起玩笑的战友,下午便牺牲在异国战场上。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正是因为有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平年代,深藏功与名,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毕生的光和热,也是因为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