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效”农谚看时代变迁

李宽云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摸索总结出很多的规律和经验。在文化难以普及的时代,这些规律和经验,大多以谚语这种易传易记的形式保存下来。

上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流传多年的规律和经验逐渐失效了,承载它的谚语失去了传承的价值,正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今天,笔者就追忆一下鲁西北地区部分失效的农业谚语,从中体会时代的沧桑变化。

“春四夏三冬八遍,少叫一遍也亮不了天。”

在没有钟表或缺少钟表的年代,当地几乎每个农户都要喂上一两只公鸡,用它的打鸣起到计时和闹钟的作用。前面这句话就是鸡叫的规律总结。现如今,人们有了各种各样更准确的计时工具,农户养鸡的也越来越少了,实在没必要再牢记这类常识了。

“倒房土,鼓三鼓。”

“倒房土”就是翻盖新房时拆下来的旧房土,把它上到农田里,那可是效果持久的好肥料呢。大约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土房就逐渐被淘汰了,所以这句经验之谈对一些青年人来说就比较陌生了。

“房檐滴答水,地里二指雨。”

这句谚语失效的原因是:过去农村大多是土房顶,或少数的砖瓦顶,都比较能吸水。当房檐滴答水时,地里大约就是二指雨了。但时下的农村,土房早已淘汰,瓦房也正在被楼房所替代,所以,许多家庭的房顶已换成了水泥、沥青、铁皮或彩钢瓦,一下雨,房檐就滴答水。这个时候,如果再用老经验去判断降雨量,无疑就是刻舟求剑了。

“哪里也有灵芝草,哪里也有蚂螂墩。”

“蚂螂”是蜻蜓的俗称;“蚂螂墩”则是一种丛生的野草,叶似韭菜,牛羊都不爱吃,估计是只能供“蚂螂”在上憩息而得名。以人类超凡的智慧,“蚂螂墩”也仅仅开发出了两个用处:一是叶子可以用来捆油条和蔬菜;二是可栽在田间地头作为地界的标示。相比之下,“灵芝草”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只是在当地无生长,所以在人们印象中类似虚无飘渺的“仙草”,而“蚂螂墩”也在近四十年里逐渐消失了。

“六月韭,臭死狗。”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六月里的韭菜容易发臭,自然是不宜买、不宜放更不宜吃。然而,时代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由于在种植、运输、储存等方面采用了现代的科技手段,如今六月里的韭菜已不会像过去那样发臭。在事实面前,古老的谚语已经失灵了。

“吃不到嘴里不算收。”

在过去的农村,由于生产工具的落后,收获季节常因“夜长”而“梦多”。看着不错的年景,丰产不丰收是常有的事,所以人们就有了这句无奈的感叹。改革开放以后,当各种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尤其是联合收割机大量出现在农田里的时候,农民们才真正领悟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真谛。“吃不到嘴里不算收”的那种苦涩再也体会不到了。

“六月里立秋,颗粒不收。”

在我国的农历中,六月里立秋是比较少见的。按照以往的经验,反常的年份往往出现旱涝蝗灾,导致庄稼减产甚至绝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以目前的生产力,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了。

“压牛挑马颤达骡。”

这是一句车把式套车的经验总结,意思是:役畜在拉车时,牛喜欢前沉,马喜欢后沉,而骡子则喜欢不前不后。眼下,这种经验已然没什么意义了,因为农村已经越来越难见到役畜的身影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