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德州段的变迁

漫谈大运河

编者按:

日前,德州市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的成立,标志着大运河(德州段)的保护利用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大运河是如何形成如今的风貌的?大运河德州段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在德州境内,沿着大运河,形成了哪些民风民俗或者名镇名村?即日起,本报将采访德州文史、地域文化的相关专家,请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德州市政协委员、文史委副主任王德胜

隋大业四年(608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德州开启了运河文明的序幕。作为伴随运河诞生而发展的城市,1400多年来,大运河成就了德州,德州辉煌了大运河。

永济渠流经德州的一段,利用了原西汉屯氏河故道。隋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曾经乘龙舟顺大运河到北京,途径德州这一段被称作“御河”。隋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决定征伐高丽,当时征兵113万,发动运送粮草民工200万,庞大的人流物流,均由大运河承担,足见其航运能力之大。

唐代大运河线路、功能维持了隋朝原貌,大运河漕运、军事功能日趋强大。为保障畅通,圣历三年(700年),武则天亲自下令,在永济渠德州以东开挖马颊河,分泄黄河洪水。在此基础上,唐朝政府还在永济渠两侧开挖了支渠,方便把粮食、食盐等物资经由运河运往洛阳和长安。安史之乱后,河北诸藩各自盘踞,它们与唐朝廷之间的唯一的物资、信息交流纽带就是德州段大运河。而此时的德州,已经成为运河东岸重要的城镇。

北宋时期,黄河一度夺御河入海,使其航运功能受到极大影响,苏辙在《论修河之事》中明确写到:“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南宋时期,黄河南移,运河疏浚,德州段终于又畅通起来。到了金代,由于战乱、洪水等影响,只有德州以下河道保持通漕。

元代对大运河进行了大的规划,对众多支脉进行了裁弯取直,同时进一步修缮、打通了京津河道,由此奠定了大运河今天的基本走向和规模,而德州也成为这条大动脉上的重要节点之一。另一方面,元政府对大运河的管理日趋完善。

明清以来,随着北京成为政治中心,大运河使德州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从明永乐九年(1411年)“招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漕运全线停止,大运河为德州带来近500年的辉煌。

如今的大运河德州段为海河南系的干流,由卫运河、南运河和漳卫新河组成。其中德州段卫运河长96公里,自夏津白庄入德州境内,流经夏津、武城两县,至四女寺枢纽。南运河德州段南运河长45公里,从四女寺北流至德城区第三店出境。

新中国成立后,德州段运河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德州港年货运吞吐量过百万吨。1965年以后,由于河道水量逐渐减少,航运条件丧失,卫运河、南运河于1978年停航。1981年12月31日,山东省交通厅卫运河航运局建制撤销,并入山东省公路运输联合公司德州地区分公司。

今天的德州,因当年运河漕运而兴起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仍星罗棋布承载着运河文化的气息。特别是德州段运河工程体系,虽历经变迁,但保存基本完整,仍然承担行洪、排涝和输水等重要功能。自四女寺至第三店南运河段河道基本保持原状,更是大运河沿线原生态面貌保持最好的河段之一。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郑乃春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