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馆阁体”书法之美的陈琏墓志

窦汝刚 张明福 王浩军 祁志忠

陵城区文博苑内的碑廊上,镶嵌着一块有着重要书法意义的明中期陈琏墓志。它既是国内彰显明代“馆阁体”书法霸气的顶尖杰作,又是我市目前存世不多的一件明代国宝级石刻文物。

陈琏墓志的出土与保存情况

墓志主人陈琏,明代陵县城厢人,国子监生,经吏部铨选出任曲沃县主簿。主簿是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明清时期主簿由贡监及吏员拔擢除授,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三尹”等,秩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事务。

就是这么一位不起眼的芝麻小官,其墓志的撰写者竟是官至督察院副都御使的袁摈,其书丹、篆盖者更是为皇帝抄写制敕的中书舍人陈让、郭谌。

陈氏家族之所以能够请得动这么多名人为陈琏制作墓志,还是归功于其次子,弘治十七年(1504年)举人、官至山西大同府通判陈道的影响和运作。

陈琏墓志于1986年出土于临齐街道的李冲天村东,发现它的背景是县里修建神头镇至刘泮乡的沟渠。

陈琏墓志边长63厘米,厚度不详,汉白玉材质。令人称奇的是,陈琏墓志字迹极其端正,字口也格外清晰,远远胜过人们所熟知和常见的书法帖板,使人很难与今天的印刷品相区别。

陈琏墓志涉及的几位历史人物

陈琏墓志的撰文者袁摈,明代德州人,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十八年(1505年)进士,官至督察院副都御使,是陈琏父亲元配袁夫人之弟,陈琏虽不是袁夫人所生,论起辈分来,袁摈与陈琏是外甥与舅的关系。

墓志书丹者陈让,字拂堂,号拂岩,江苏武进人,举人出身,与临邑郭谌同为武英殿侍直、中书舍人事(从七品),是郭谌的同事加领导,后任国子监掌教,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明代的武英殿中书舍人的主要职掌是奉旨撰写诰敕、图书等项,正统后称诰敕房。武英殿与文华殿的中书舍人,不一定非要是进士出身,也不必经吏部选任,可以从监生、生儒、布衣能书者中选用,但必须具有较高的书法水平。

墓志篆盖者郭谌,字信夫,号盘浒居士,明代德平县(今临邑县德平镇郭家村)人,是德州区域因书法出仕的第一人。正德三年(1508年)朝廷选试书法,全国数百人应考,选中8人,谌列第一。封武英殿中书事,官武英殿侍直、中书主簿。

陈琏墓志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由于个人喜好,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

成祖下诏求海内擅书之士,邀集于翰林院,倍加恩宠。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这对当时书法艺术风貌产生过较大影响。因此,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亦称“馆阁体”。

馆阁体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朝廷出于写内制(皇帝文诰)、外制(中书机构所撰诏敕)的需要,诏四方工书者入宫,负责缮写诰制、诏命、玉牒、匾额等。由此看来,“馆阁体”是服务于宫廷和科举的书体,是国家承平时代信息有效传递的规范书体。这在以书写为主的时代,是必不可少的,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陈琏墓志的历史价值一般,但由于中书舍人陈让与郭谌的参与,其书法与书法研究价值极高。此碑是明中期馆阁体书法的顶尖之作,可称得上是德州区域明代六块国宝碑刻之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