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德州段的曲与直

马惠彬

流经德州城西的运河,很早就曾利用了独具匠心的绝妙之术,为消除河道坡度、滞缓水流的速度而采取了“三弯底一闸”的措施。这段运河因此而一度呈现的是“九曲十八弯”的独特景观。

既然如此,现德州城西这段运河为何呈较直的状态?

查阅德州城西这段运河的历史可知,它最初与其他部位一样“九曲十八弯”,故被拉纤的工人称为“九望州城”。今天它河道较直是出于多种原因,对其进行了数次改道而造成的。仅明清两朝代,此段运河有记录的改道就有四次。

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自明以至于今,西移者四:洪武三十年,裁河湾而筑城,一西徙也;万历四十年修城,自大西门外至回龙坝另开新河,而耿家湾大小竹竿巷出河东(河北),二西徙也;雍正十二年,绕小西关西开引河,而慈氏寺、颂德亭皆出河东,三西徙也;乾隆二十八年,绕上码头西另开引河,而张家嘴出河东,四西徙也。四经西徙,皆为护城而设。”

民国《德县志》载:“乾隆二十八年,因皇殿河险,又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于三里庄挑引河四百九十五丈长,至浮桥口接合旧流,自上码头至皇殿又为废河矣。”

根据以上历史的记载及民间百姓们的记忆:德州城西的这段运河,在各个时期的流向大体为:

一,“洪武三十年,裁河湾而筑城,一西徙也”;此一西徙前旧河道的流向大体是:自现胜利桥处流向东北,流至现盐店口街处向东南流去,当流至现南营街北至马市街时,开始拐死弯折向西北,到原八道海子处后向东北流去,当它流至大西门附近便进入了城里,再流至约现建设街东头,开始向北拐与石芦街的原马家海子连接,自此它再向北到达北城根下开始向西,在小西门处出城后再向西拐,在小锅市街南向西北流,与现在的运河接头。

二、“万历四十年修城,自大西门外至回龙坝另开新河,而耿家湾大小竹竿巷出河东(河北),二西徙也”;在大西门外截流,然后向西北流至老电厂处再向北,沿着桥口街南直向东,流过九达天衢牌坊、到回龙坝后,拐死弯而流向向西北,在小锅市南向西北流去,与现在的运河接头。

三、“雍正十二年,绕小西关西开引河,而慈氏寺、颂德亭皆出河东,三西徙也”;即自现天衢路运河桥附近,开始向北流过小西关(河西小庄)、月河,在小锅市西南与现运河接头。

四、“乾隆二十八年,绕上码头西另开引河,而张家嘴出河东,四西徙也”。即在胜利桥处直接向北开挖,在天衢路运河桥处与现在的运河接头,形成现在较直的河道。

“四经西徙,皆为护城而设”。明、清两代,这四次有记录的河道的调整,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护城池。

除了这四次有记录的改道外,肯定还有些小型的改道工程,比如、第一次改道后,它在南营西向西北拐弯到了八道海子,离原运河只有几十米宽了,不知何时它在盐店口处进行了连接,使之放弃了南营处的河道,可在史书没有该工程的记录。

古人经四次对运河的改道,使流经德州城西的运河(即从胜利桥到小锅市这段河道)成了较直的航道,但其他部位的河道基本保持了明代之前的模式,故德州段运河基本保持了大运河的原始风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