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林和靖的诗和远方

姜仲华

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林和靖)在西湖孤山“梅妻鹤子”的故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绝唱,可谓家喻户晓。笔者发现,林和靖曾经到过齐河,还留下了一首诗《耿济口舟行》,传为佳话。

齐河古名是“耿济”

先说一下齐河的历史沿革。齐河老县城南边的黄河,曾经是济水,也叫大清河(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这里就成了黄河),济水是古代的“四渎”之一,在历史上地位非常显赫。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顺流而下,沿岸的地名都留下济水的印记,比如济阴(菏泽的古称)、济宁、济南、济阳。与济南隔河相望的齐河,汉代时有个大渡口,上面有一座朝阳桥,光武帝刘秀派大将耿弇在这里渡过济水,讨伐军阀张步,这个渡口得名耿济渡。耿济渡后来人烟渐多,改称“济河镇”。北宋初年,又改称“齐河镇”。金天会八年(1130年),撤齐河镇设立齐河县。“耿济”是齐河的古名,康熙版《齐河县志》记载:“耿济渡口,在县东一里。”明末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路过齐河,曾写了五言诗《耿济渡》。所以,林逋的这首《耿济口舟行》,写的就是齐河。

笔者查阅林逋诗集中的300多首诗,发现他到过的地方有江苏省盱眙、淮河流域、安徽省芜湖县、和县,河南汴梁(开封)。在山东,他到过曹州(菏泽),写了许多关于曹州的诗。曹州在济水边,林逋应该是在曹州乘船,顺济水而下,来到了耿济口。现在还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他来齐河的具体行踪。

欲将齐河比江南

来看看这首诗的详情。

第一句,“环回几合似江干”,林逋开门见山,把齐河和杭州的风景进行了比较,发现非常相似。江干是杭州市5个老城区之一,是杭州最古老的城区之一,地处杭州的中心位置。当年,在烟波浩渺的钱塘江上,从上游运来的木筏连天,在阳光照耀下金黄一片,无边无际,故有“金江干”之称。

第二句,“刺眼诗幽尽状难”。意思是,这里的美景太刺眼——不是养眼,是刺眼! 这个“刺”字,突兀、险绝,你后面如果不能写出震撼读者、让读者同样感到“刺眼”的美景,这一个“刺”字就落空了,全诗就虎头蛇尾。所以,全诗至此,奇峰陡起,险难倍增。美景“刺”了诗人林逋的眼,但要一一写出,却是一个字:难!

难,也要尽力来写!于是,诗人对耿济渡的美景,进行了描写:

沙嘴半平春晚湿,水痕无底照秋宽。

老霜蒲苇交千刃,怕雨凫鸥着一攒。

这四句生动地勾画出了一幅河边秋色图。沙嘴,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沙嘴像暮春时节那么湿润,水痕无底是水极清澈,天光云影投射到水底,显得秋意宽广。蒲苇的叶子着了白霜,如同千万把白刃。凫鸥就是野鸭子。野鸭子怕雨,躲到蒲苇下面聚在一起。林逋用诗句,把齐河古渡口一千年前深秋美景留存下来,鲜明动人,没有辜负第二句的“刺”字。

最后一联,拟就孤峰寄蓑笠,旧乡渔业久凋残。诗人表达了对耿济渡的眷恋:风景如此迷人,我想长留此地,只是还舍不得我杭州的孤山,我准备把孤山(孤峰)带到这里来,在耿济渡口,戴上蓑笠垂钓,那是多么美妙的事!可是,诗人又为难起来:自己在杭州西湖的垂钓之事,就不得不凋残了!林逋踌躇不决的取舍之意,跃然纸上。

美景美诗留美谈

这首诗的第三联,被后代的诗家称赏。学者吕辉在林逋诗文研究中,评述林逋的作品:“在早期的林逋山林景物诗中,也颇多诗眼传神、形象生动的警句。比如《耿济口舟行》中‘老霜蒲苇交千刃,怕雨凫鸥着一攒’”。

林逋生于967年,出生于宋朝建国后7年,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四朝。这段时间,是宋朝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发展的一段时期,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林逋来齐河的时候,当时齐河还不是县,叫齐河镇,属于河北路(今河北省坝县以南及河南省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治所在大名府)。他的这首《耿济口舟行》,为齐河县留下了万代美谈。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