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田家堰

□李兴智

德州市陵城区糜镇吉祥社区东北方向不足2公里处,历史上有一道古堰,史称田家堰,传说是鲧禹治水时所修,后因东靠田家村而得名。

这里清代属济南府德平县基山乡(基山村与田家村相邻),《德平县志·祥异志》记载:“邑西南十五里有田家古堰一道,不能详所自始。其东田庐城郭在焉,实资捍御。”由此得知,田家堰是其以东农田村庄、特别是十五华里以外的德平古县城抵御洪灾的屏障。当地古老民谣“开了田家堰,淹了德平县。乐陵不来堵,淹了武定府(惠民县城)。”足以说明历史上这道田家堰对于下游田庐城郭的重要。但是,这道古堰对于堰以西糜镇一带大片洼地的农田和村庄来说无疑就是灾难。试想,上游洪水滚滚而来,被巍巍古堰阻拦不能下泄,百姓只能眼瞅着农田被淹、村庄和房屋进水,那又是何等的感受!因此,糜镇一带历史上一直流传着很多关于洪涝之时田家堰以西百姓伺机扒堰泄洪,田家堰以东官府则组织百姓守护堰堤和堵筑堰堤决口的故事。但官方史志记载中可见的仅有《德平县志·祥异志》中的一段文字:“雍正十一年秋,雨过,多河流漫溢,越堤而东,直灌基山等里,堰几不保,耆民王朝绅等急请抢修。令尉昼夜督率,不时告竣。有好事者反谓洼水之雍积由于旧堰之不开,讦讼督抚。两院委员勘覆古堤,关系紧要。奉批即着具呈人等趁此农隙,速将洼西堤岸协力增高培厚,以防水患。仍饬东西勒石各保堤堰,不许再有纷争。今碑尚存。”上述文字虽然不多,却详细记载了雍正十一年(1733)秋的水患情形:大雨过后,多条河流大水漫溢,最终越过田家堰向东直灌入基山等村,田家堰几乎被冲毁,紧急时刻,基山乡年高有德的王朝绅紧急请求县里抢修田家堰。德平县令县尉接到请求,立即督促率领民众紧急抢修堵筑田家堰,并且很快完工。而此时,田家堰以西糜镇一带洪水蓄积洼地受灾民众中有人因此向济南府总督和巡抚告状,称堰以西洼地洪水雍积,要求挖开古堰泄洪。接状后,济南府总督和巡抚立即派出两院委员到田家堰古堤进行认真核查,认为古堤堰对下游防洪非常重要,田家堰以西洼地只能仍然作为滞洪区。督抚遂后批复:德平县立即趁当前农闲时节,尽快将田家堰增高培厚,以防此后更大水患。并饬令田家堰东西民众以后要各自保护好田家堤堰,不允许再有扒堰泄洪等纷争,为此在田家堰刻碑立石以戒之。而“今碑尚存”四字则是指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编纂《德平县志》时,那通立于雍正十一年(1733)的石碑,历160年仍立于田家古堰之上,还在发挥着其应有的法律效力。

如今,糜镇境内宽阔的马颊河穿田家堰遗迹而过,其他大小河沟纵横贯通,洪涝灾害已成过往,巍巍田家堰已了无踪迹,那通立于雍正十一年的石碑已不知所终,这片土地上因泄洪而发生的纷争和争讼成为历史。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