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赵宅的改貌沟

□杨福国

我的家乡原属陵县赵宅乡,2000年赵宅乡并入了赵虎镇。在原赵宅乡全境有一条人工沟,是上世纪70年代初开挖的,50多年过去了,当年挖沟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69年,陵县人民响应上级号召,为了防涝抗旱开挖了一条人工沟——避雪店沟。这条沟西起避雪店村连接漳卫新河右岸,蜿蜒东去到徽王乡申家湾与马颊河故道连接。河长15.6公里,流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是县级水利工程,为沿途乡镇防涝抗旱保障农田丰收起了很大作用。

避雪店沟流经当时赵宅公社最南边的冷庄、南杨等几个村子。这几个村因此有了旱涝保收的保障,但是这几个村以北的村子仍是“远水不解近渴”。当时赵宅公社党委书记邹宝明到沿沟农田视察,看到浇上水和浇不上水的小麦长势差别巨大,心里就有了挖沟的想法,等到麦收时再到田里一转就更坚定了他要在本公社挖一条人工沟的决心。

1971年秋末,冬闲刚要开始,严寒尚未肆虐,全社人民挖沟工程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因为是本地工程,任务分配到各村生产队。各生产队男女老少齐上阵。为了赶进度,出工的人们早出晚归,午饭在工地上吃。人们自己捎着干粮,工地上负责给熥热,免费供应玉米粥。当时人们的生活条件很差,冬天的主食是地瓜,所以人们捎的所谓“干粮”大多是熟地瓜或地瓜干。

人们在工地上吃地瓜的情景,邹宝明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更明白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道理。据老人们讲,邹宝明视察工地时和民工聊天,民工抱怨太艰苦了。邹宝明愧疚地叹口气,幽默地鼓励大家说,今年吃着地瓜干挖沟,明年后年就能吃着白面馍度日月——这是怎么算怎么划算的事儿。

经过几十天的奋战,一条全长7公里的人工沟贯通了。这条沟南起南杨村南与避雪店沟相接,北至赵宅公社北端的何庄,纵贯赵宅公社全境,成了抗旱排涝的主干渠。以后几年,又开挖数条与这条沟连接的支流,极大地改善了赵宅公社农业灌溉条件。

关于这条沟的名字,据说因为人们在工地上吃地瓜的情景让邹宝明触动很深,他曾戏言这条沟应该叫“地瓜沟”,以示开挖这条沟的艰辛,但最终这条沟正式的名字叫作赵宅改貌沟。这个名字或许寄托了赵宅人民改变家乡面貌的美好愿望吧。

5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吃地瓜挖沟的艰辛岁月早已渐行渐远,但是赵宅改貌沟却一直在汩汩流淌,滋润着家乡万亩农田,造福于家乡数万人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