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依相伴整整三十年

□尤炳君

我虽然没在德州日报社工作过,但与德州日报社却相依相伴走过了整整30年。如今临近退休,却依然坚持读报,一见到《德州日报》,就倍感亲切,轻翻细读,一如当年一样,吸收着营养、获取着智慧,体验着激情与感动,积蓄着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坚定力量。

学写第一篇稿件是在《德州日报》创刊的那一年,即1988年。那年7月我也迈出校门,走进县农机局工作。一次偶然,经一位领导提醒,我开始迷恋上了写稿。每天我支棱着耳朵,瞪着眼睛,仔细地打听着单位里的各种信息,然后关上办公室门“造车”。就这样我“造车”无数,整整3年之后,才在农机行业内的报纸上发表了第一篇稿件。又

“造”了一年,到了1992年的9月16日,《德州日报》二版终于刊登了我的稿件,虽然是短讯类的“火柴盒”,但我的老局长刘荣华非常重视,他用大红色铅笔,在二版上画了一只大大的“海燕”,不仅送到我面前,还对我说“这是党报,份量重,影响大,非其他报刊能比!”正如老人家所讲,我就是拿着这篇稿件,再加上之前在行内发表的十几篇稿件,于第二年3

月来到了县委宣传部,当起专职的通讯

员。从此,我与《德州日报》就如同一对

恋人,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形影不离,难以割舍。

就在那些年里,经过不断努力,我似乎摸到了新闻写作的大门边缘,采用了不少的稿件,不乏一些大稿好稿,在县里也有了一点小名气。1997年春天,县里要评选先进个人,应单位推荐,我写了一份个人材料报上去之后,被我的同事王振维发现了,他拿着那份材料大笔一挥,修改一番之后,发给了报社时任副总编李绍国。李总编见稿后立即在上写了几个字:“写咱通讯员的,发!”于是1997年4月16日在三版头条“通讯员剪影”栏题下,刊发了写我的那篇通讯《俯首笔耕魂相就》。也就在这一年里,我戴着全县首届十大杰出青年、副科级新闻科长的光环,迎来香港回归的美好时刻。

在与《德州日报》的相伴相依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许多写作知识,还弄懂许多发展经济、促进文化进步的知识,并逐步地应用到自己的稿件当中来。2006年9月,蒋晓萍主任在二版开设了“放眼潮头”栏目。我根据这一栏目要求,紧紧围绕我县最具特色五金机械、木制家具、玻璃器皿、新型船舶材料、工艺地毯五大产业,逐一进行了深入采访,探寻其发展现状、厘清其发展脉络、探究其成功奥秘,连续采写出5篇长篇通讯,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一定的反响。县领导对我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和褒奖。2006年秋,在一次全县宣传系统座谈会上,时任县委书记许绍华语重心长地说:“这些年来,尤炳君同志为我县的新闻报道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听了领导的话语,我倍受鼓舞。

所以,这些年来,我一直对《德州日报》感恩在心,时刻未敢忘怀。不由自主地翻阅着每天的报纸,关注着每一个版面的变化,关注着报社的发展,一遇到报道报社情况的照片,我就仔细地看,看看有没有自己熟悉的领导、老师。5年前,报社成立30周年时,我连续花费了几天的时间,仔细地翻阅着每一个版面,详细地端详着照片里的每一个人,发现一些老领导、老师已容颜渐老,但精神矍铄,风采还似当年。从中我也看到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也在感染着我,似乎看到了报社的蒸蒸日上。去年11月19日发表的报社记者任立松的优秀事迹,我连读两遍,感慨非常,唏嘘不已,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报社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茁壮成长。

现在,虽然我离开了宣传工作岗位,与报社的距离感觉却越来越近了。我在电脑里订阅了《德州日报》电子版,手机里关注了《德州日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头条号等,随时能收到报社的各种信息。每次我收到信息后,就立即把这些消息发布到朋友圈和我的家人群里,还附言告诉他们:“这条消息是德州日报社发布的,准确可靠!”

(作者系宁津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四级调研员)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