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猎人”深夜“淘金”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胡兵通讯员孙久生摄影报道

最近一个月,宁津县柴胡店镇的陈志博不再外出打工,而是请假回家抓蟋蟀,然后卖到全国各地。他最贵的一只蛐蛐卖了5000多块钱,而在宁津的蟋蟀市场上,价格更高的蟋蟀能卖到上万元。近日,记者走进玉米地,跟着陈志博捉蟋蟀,走进市场,记录他和蟋蟀的故事。

当日22时,宁津县的一片玉米地里,陈志博戴着头灯,背上书包,拿好捉蟋蟀的工具,开始捉蟋蟀。同在这片玉米地里,还有陈志博的三个朋友,他们装备齐全,很快消失在玉米地里。

月光下,玉米地里传出阵阵虫鸣声,时下,不管是捕捉和交易都已进入了尾声。49岁的陈志博捉蟋蟀已经有30多年了,他凭着丰富的经验,能很快分辨出哪一片玉米地里有价格高的蟋蟀。今年,他捉到一只蟋蟀,卖了5000多元钱。为了捉蟋蟀,这个月他特意请假回来——这比打工挣得多。如今在宁津,跟陈志博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来玉米地里“淘金”。

捉蟋蟀是个受累的活儿,男人们整夜捉蟋蟀,第二天凌晨送回家,女人们就带着蟋蟀去市场上销售,早上6时,蟋蟀市场已经排起了长队。

宁津产的蟋蟀兼具南北虫的优点,在国际国内大赛中独占鳌头,屡屡夺魁,宁津县享有“中华蟋蟀第一县”的美誉。很多外地客商来到宁津住下,从蟋蟀市场上“淘宝”。

爱好斗蟋蟀的人,从全国各地汇聚到宁津,他们手里提着装蟋蟀罐的筐。打开筐,里面装备齐全;合上筐,筐还能当凳子坐。这些客商和村民有明显不同,他们身上戴着夸张的首饰,村民看到后,不停地向他们推销自己的蟋蟀。

陈志博是市场上收购蟋蟀的大户,他从村民手中收购蟋蟀,开车去天津或上海的市场上销售。如今的宁津,像陈志博一样走出去卖蟋蟀的人越来越多,在这里的沿街门市上,可以看到乘坐豪华大巴车去上海的宣传广告。

在宁津,与蟋蟀相关的产业为这里的居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客商云集的时间段,这里家家是旅馆,家家是饭店,凡与蟋蟀有关的商品,客商需要什么,在这里都能买到。宁津县早已形成了5个大型蟋蟀交易市场,80多个“蟋蟀专业村”,村民们依靠蟋蟀发家致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