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科创能力 引领产业升级——聚焦“九个持续精准”系列报道⑤

2023年12月3日,恒源石化退城入园转型升级项目开车成功,产出第一塔合格油系针状焦,打破了国外垄断。记者 杨戈 摄

□本报记者 王志冕 本报通讯员 贺晓宁

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速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部署安排,强调要“持续精准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聚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挺起‘产业脊梁’”。

延链强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何挺起“产业脊梁”?政府工作报告中路线明晰、目标明确。报告提出: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加速突破,提高主导产业发展能级,聚焦延链强群持续发力,力争绿色化工、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营收突破1000亿元,轻工纺织突破6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突破300亿元,生物医药突破100亿元。

“2024年,我们将坚持优质项目招引与企业技术改造同步推进,以打造12条标志性产业链为主线,编制《德州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持续开展‘遍访总部’活动,各产业链力争全年引进过亿元项目5个以上。加力实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150个。”市工信局局长孙洪昌表示。

对企业而言,延链强群能够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实现产品就地转化。以山东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退城入园为例,他们蹚出了一条地炼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路。

上月初,位于临邑化工产业园的恒源石化退城入园转型升级项目正式投产运行。公司董事长王有德说,他们舍弃过去以原油为原料的加工路线,确定以油系碳材料综合开发为战略定位,重点向高端碳材料及碳材料产业链延伸发展,以生产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等高精尖产品为核心的发展路线。

“新项目投产后,恒源石化与园区1000米以内的4家企业直接建立供应链。”王有德说,针状焦供应给旭日石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打破了依靠进口的局面;沥青、正丁烷通过管道分别供应给科顺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德宝路股份有限公司、瑞来新材料(山东)有限公司,实现原材料运输零成本;德宝路的氢气和瑞来的蒸汽又可用于恒源石化生产。同时,园区的鲁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还能为德宝路聚丙烯生产提供助剂,实现企业协作协同。

分类遴选、分级培育,更能激发大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活力。“2024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全国、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健全优质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省级以上单项冠军15家、‘专精特新’100家以上。”孙洪昌说。同时,还要开展融链固链对接活动100场以上,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实施“一县一集群(主导产业)”培植计划,力争年内新增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

科技赋能解好创新发展方程式

前不久,武城县科瑞特空调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智能空气净化消毒机获得马来西亚科技博览会国际创新金奖。公司总经理李盛君介绍,在政府的搭台牵线下,他们与华北科技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的智能空气净化消毒机预计年增销售收入5000万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以武城县为例,他们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增强科技供给,以科技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武城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范忠新介绍,2023年,该县37家企业收到省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156万元,16家科技型企业申请科技贷款7050万元。全县有19家企业与北京工业大学、武汉大学等16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0项。

在市级层面,我市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109亿元,同比增长9.05%;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3%,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也在全面推进。围绕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我市采取“揭榜挂帅”的方式布局了10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了30个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51个项目获国家、省科技计划立项,其中4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立项,共争取省级无偿资金1.38亿元。

“2024年是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围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重点任务目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等六大攻坚行动,确保科技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增强、创新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保持在百强以内。”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说。

人才引育工作也在持续强化。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局长郭洪霞介绍,2023年,全市共引进青年人才3.5万人、同比增长10%,新引进博士174人,超过以往3年的总和。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动,深入推进“10万名大学生兴德计划”,开展“德州千企百校行”“名校师生德州行”等招引活动200场以上。同时,还要实施研究生人才优选计划,开展“人才回引”“海归人才汇聚”等工作,千方百计吸引青年人才来德留德,力争全年集聚青年大学生3.7万人以上,其中博士硕士1800人以上。

数实融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月19日,走进德州谷神蛋白科技有限公司,3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几乎看不到员工。企业采用全自动生产设备,整个车间只有十几名员工,却创造了上亿元的产值。

在陵城区工信局局长李风华看来,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抢答题。为此,他们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筑牢数字基础设施,着力引育数字经济产业动能。 

“我们通过承办工信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国行’等活动,开阔企业家视野,搭建数实对接平台。建立首席数字服务官制度,为30家数字化水平高、转型意识强的规上企业开展‘一对一’帮包服务。”李风华说,该区还规划了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依托大数据中心项目优势,培育建设鲁北工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等数字经济项目,打造数字产业发展新高地。其中,总投资70亿元的全国工业一体化鲁北大数据中心项目作为省重大项目,可吸引300余家数字企业入驻,将进一步提速工业产业数字转型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数实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互联网及关联企业,力争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然而,在我市众多中小企业中,有近八成企业尚处在数字化转型初步阶段,深度应用的不足5%。作为主管部门,市工信局如何推进这一工作?“数字化转型技术挑战性强、业务再造难、转换成本高、短期收益低、试错风险大,企业普遍存在‘不会转’‘不敢转’‘不想转’的情况。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市工信局工业互联网科科长赵俊杰说。一是依托工信部两化融合评估诊断系统,组织企业开展自诊,找准定位;到标杆企业现场参观,进行案例分享、专家点评,明晰转型路径,以精准滴灌式研讨解决企业“不会转”问题。二是组织企业到华为、联想等数字化服务厂家学习,邀请行业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成立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引导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开放资源,对中小企业开展低成本、低门槛服务;在企业上云、DCMM贯标、试点示范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解决“不敢转”问题。三是分批次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或二代接班人,到先进地区对标学习;坚持每月发布工业“用云量”指标体系,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树立大抓数字化转型的鲜明导向,解决“不想转”问题。

2024年,市工信局还将坚持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同频共振,健全“用云量”指标体系,“一月一行业”举办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分行业选树数字化转型案例,推动首席数字服务官增量扩面,完成1000家以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同时,打造1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10个特色型、行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15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此外,还将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未来产业,打造全国知名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生产基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