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录:进藏支边10年风餐露宿 栉风沐雨筑路人

张继录(右)查看高速公路小预制构件。

张继录(右)查看高速公路小预制构件。

张继录是市公路局的一名桥梁工程师,现在商砼公司担任总工职务,主管预制厂。多年以来从事一线工程技术工作的他,说起话、做起事来,不疾不徐,简单务实,既精确又有效率。
进藏10年,风餐露宿
张继录1963年出生在夏津县农村, 1983年,他从济南交通学校路桥专业毕业,响应国家支援西藏建设边疆的号召,与9名同学一起,长途跋涉,到达拉萨。
这是张继录第一次进藏,从此在那里一待就是10年。到拉萨后,他被分配到公路局下属基层公路段,负责100多公里川藏线的养护工作。当时基层公路段自然环境严酷,生活条件艰苦。
川藏线海拔最高处4400多米,穿越米拉山,傍山沿江,夏季塌方、滚石、泥石流频发。常常是夜里一场大雨,早晨起来,几百方泥石流裹挟的沙石都冲到了路上。当时机械设备少,一个单位只有一台装载机,只能靠人工拿铁锨一下下铲。大的石头铲不动,就用炸药炸开,非常危险。
有一次,眼看着石头碎片炸过来,大家拼命往远处跑,一块石头硬生生砸在工友的肩上,当时张继录就在旁边。这样的死里逃生,张继录遇到过多次。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两年多时间里,他整治公路病害100多处。
1985年,张继录调到藏北地区土门煤矿。在藏北无人区,五、六月份的天气 “一日四季”。中午气温30多度,工友们热得纷纷打赤膊,夜里降到零下30度,帐篷里点着火炉,盖好几层被子还冻得不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半年时间,张继录和工友们修建了5座桥梁。
1989年,张继录调到西藏公路局曲水公路段,任副段长,负责养护中尼公路及地方公路共140多公里的路段。施工期间,张继录一直奋战在野外,风餐露宿是他当时生活的常态。
正是在西藏10年的磨砺,炼就了张继录打不垮、累不倒的工作作风。
做一名公路人,要敢打硬仗
1993年,张继录调回德州市公路局工程处,他依然选择坚守在一线。
多年来,张继录参加修筑的桥梁、公路数不胜数。
1995年,张继录参加济聊高速公路的建设,负责沉沙池大桥、引黄广大桥的技术工作;1998年,他参加京沪高速临沂——红花埠段会战施工,负责预制梁厂的建设及预制梁的生产; 2000年、 2001年参加庆云前王大桥及德州市减河大桥的建设。
工作中,张继录敢于创新,得以顺利完成一项项任务。
2002年,张继录担任总工,负责德衡高速公路于庄立交桥的工程建设。该桥为连续梁结构,对他来说是新型结构。他多次试验,多方请教,调整思路,创新工艺,在地基处理、支架设计、施工预压、模板安装、砼浇筑等方面均取得成功。
2008年,张继录参加武城运河大桥建设工程,该桥结构形式为连续钢构和连续箱梁组合桥,结构先进,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工期要求紧,他又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按期实现大桥竣工通车。
虽然不常对家人和朋友宣之于口,但是张继录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就是做一名公路人,就该有钢铁般的精神,能攻坚克难,敢打硬仗。
年过半百,依旧坚守一线
为了让一座座桥梁、一条条道路建成通车,张继录常年在荒郊野外施工,以前条件差的时候,夜里只能住在高岭土垒成的简易房里,潮湿阴冷,晚上常常只能通两小时的电。 2003年,张继录患上了腰椎增生,直到现在,他夏天睡觉还是得铺着电热毯。
尽管腰椎不好,但每当需要连续施工的阶段,张继录总是和年轻人一样,依旧没黑没白地守在工地上,即使腰疼发作时疼痛锥心刺骨,依旧坚持两个昼夜不下战场。
张继录的腿上留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伤疤,都是修路架桥的时候,一不注意,钢筋戳在上面造成的,经年累月,也就越来越多。这些在他眼里都微不足道,他始终记得一句话: “城市经济要发展,道路得先行,作为一名公路人,我就得多干点。”
□本报记者张莹屈大鹏本报通讯员马建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