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发挥组织优势 助推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杨德林王贺本报通讯员孙久生张娜

再过2个月,平原县前曹镇郑庄村党支部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将迎来成立后的第二轮分红。这个有390名社员参加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第一年就实现群众受益、集体增收。该村村民杨新安,去年秋季全家6口人土地收入比上年增加了1800元。

目前,全市已有798个村成立合作社,入社农民4.05万户,集中经营土地24.06万亩,村集体年均增收3万元,户年均增收2000元,探索出农业大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党支部发挥组织优势,破解农业规模化经营难题

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但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比例较低,农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效益不高;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经商增多,“谁来种地”问题凸显。同时,农村党组织服务群众没有抓手,全市还有许多村庄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

思路决定出路,能不能由党支部牵头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蹚出一条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市委决定采用“先试点、然后逐步推开”的办法进行积极探索。2016年4月,宁津县保店镇陶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成为全市第一家由党支部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实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集约化运营模式,被称为“陶庄模式”。“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推进和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耕、种、管、收、售全程统一服务,形成‘村党支部+土地股份合作社+乡镇为农服务中心’的模式,实现富民强村互融并进。 ”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2017年,这一创新办法在全市推开,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服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相较于其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单打独斗”,党组织的组织优势,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便利。在县乡各级党委支持下,每个乡镇都建起为农服务中心,合作社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种子、肥料、农药等“统购”,耕种、灌溉、防治、收割等“统管”和农产品“统销”,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合作社采取租赁等方式,解决农机具缺乏的问题,又通过农机农艺配套,实现了耕、种、收集约经营。因为用量大,能够以批发价购买农资,肥料每袋至少便宜10元,再加上种子、农药、机械等费用,亩均可节约开支50元。同时,规模化种植有效开发出田埂、多余道路和边角未利用土地,增加了土地实际利用面积,实现了土地增潜和集体增收。 ”平原县前曹镇郑庄村党支部书记、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长郑传蓬分析说。

产业链求突破,规模农业加速转型升级

“合作社的利润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通过以批发价团购农资产品,实行大型机械连片作业,每亩每年生产成本能降低100元左右。二是提高亩产收益,通过统一种植高产优质品种,避免不同品种混杂影响,每亩每年增收100多元。 ”宁津县陶庄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负责人宋成槐说。他介绍,去年全村通过统一耕种,每股累计分红1000元,农户的亩均收入比过去提高200多元。同时,群众的更多收益还在账目之外。

据测算,由于土地规模经营,各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员农忙时不用赶回来,每人每年能节省误工费和路费1000元左右。留守老人、妇女腾出了时间,有的搞起了养殖、加工项目,有的直接到合作社打工挣“双份钱”。对于村集体而言,有了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平台更大。一年多来,众多村集体通过整理沟、渠、埂、路等边角土地,盘活农机设施设备等存量资产,以集体资产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齐河县胡官屯镇沙张村通过土地整理新增集体耕地130亩,仅此一项每年集体增收10万元。

各地党组织还紧紧围绕农业产业链做文章,一方面,在结构调整上采取“两步走”,合作社刚成立时以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为主,综合考虑人才、技术、基础等条件,逐步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新六产”发展。另一方面,在经营方式上“两结合”,就是将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化经营深度结合,积极搭建社企合作平台,在发挥农业合作社自身经营优势的基础上,引入成熟市场主体共同做大做强。

平原县桃园街道西杨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3个合作社和农业公司合作,专门种植糯玉米,县乡农业专家全程跟踪指导,效益比普通玉米高一倍。在临邑县,林子镇苗甫庵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主动对接“农字号”龙头企业,以每亩3吨、每吨280元的价格销售青储玉米,当季亩均收益840元。“目前全市已有134个土地股份合作社与51个农业公司开展合作,合作项目从传统粮棉种植到青储玉米、杞柳种植等,种类越来越多。 ”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

立足产业促党建,产业、组织同步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合作社要持续健康发展,选好“当家人”至关重要。目前,全市已成立的798个土地股份合作社中,751名村党支部书记依法兼任理事长,2245名村“两委”成员依法进入管理层,各地再由村民投票推选出信任的种地能手参与合作社日常管理,让专业人干专业事。

“过去,很多基层党员反映,组织生活无事可议,党员参与度不高。自从有了合作社,这些村党支部的党员活动日、‘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从此有了鲜活生动的内容,党员们都踊跃参与,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平原县桃园街道西杨村党支部书记杨春安说。“成立合作社,不仅是把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起来,更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通过搭建基层组织帮民致富、为民服务的新平台,群众把个人奔小康和集体发展捆绑在一起,心与党组织贴得更紧,集体事情大家参与、重要问题大家商量,这才是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的根本性举措。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廷国表示。

目前,全市有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的村,仅占到全市农业村的10%。“工作开展之初,我们就明确支部主导、群众自愿、风险共担、集体增收四个原则,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推开,成熟一批,推行一批,不搞一刀切,不设时间表,同时继续支持、鼓励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陈廷国说。

转载自2018-05-30 德州新闻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