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好人之星候选人:乐陵 陈焕滨

陈焕滨,男,1968年8月出生,乐陵市丁坞镇杨盘南街村村民。当初一句对父亲的承诺,是陈焕滨三十多年的无私奉献与付出,他把秧歌从衰落带向繁荣,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让更多的人看到、扭上、爱上杨盘秧歌。传承还在继续,诚信也在传承中闪光。

承诺有声

百年秧歌“跑玩意儿”一定会传承下去

饭店老板、非遗传承百年秧歌“跑玩意儿”传承者……陈焕滨有好几个“身份”,但最令他骄傲的还是丁坞镇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

早在七几年,陈焕滨的父亲在部队文工团工作,是秧歌队里的名角儿。陈焕滨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从小就会耍秧歌。随着年岁越来越大,陈焕滨父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听着父亲整天嘴里叨叨着“秧歌没人扭,传承到这就得断”的无奈,看着原来意气风发的父亲如今整天为了秧歌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陈焕滨非常心疼。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跪在父亲的床榻前郑重地对父亲说:“爸,你放心吧,我一定把咱杨盘秧歌好好地传承下去,不能让杨盘秧歌就这么断了。”

带着对父亲的承诺,陈焕滨开启了艰难的百年秧歌传承之旅。当时村里的男女老少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大多数在农田劳作完,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陈焕滨把饭店的生意专门交给妻子打理,自己拿出大把的时间挨家挨户地串门,给他们说跑秧歌的好处,手把手地交给他们怎么去扭。“最难的就是村民思想的转变,碰到思想顽固的村民,说好多遍都不通,最后还被人家从家里‘轰’出来。”陈焕滨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陈焕滨坚持不懈的努力,杨盘南街秧歌队伍不断壮大,现在已经发展到百余人,队伍中年纪最大的有六七十的老人,年纪最小的还有十多岁的孩子,陈焕滨每周都会带着他们雷打不动的下村送戏。

践诺有行

自掏腰包办春晚,把百年秧歌搬上舞台

秧歌有人扭了,怎样才能让扭的人扭上劲、让看的人看上瘾又成为困扰陈焕滨的难题。“随着人们对秧歌的熟悉,原来的锣鼓点跳已经不能满足大家,再说了光原封不动的传承老一辈的东西没有意思,承在咱手里得出新才行。”陈焕滨感慨地说。

于是,2004年5月份,他自掏腰包拿出3万多元,为秧歌队购置锣鼓、服装等,他还不断带着大家探索秧歌新形式。传统的秧歌一般都是几个固定的动作,编排一下,所有的音乐鼓点都能重复运用。而陈焕滨创新探索秧歌形式,通过融入现代元素,编排有故事、有情节的内容,并重新对音乐进行编排、变换队形等,使秧歌耳目一新。近年来,在创新理念的引领下,陈焕滨创编的《百鸟朝凤》、《相亲》等一批采用百年秧歌元素编创、特色鲜明、故事饱满的原创秧歌戏纷纷涌现。

2014年春节期间,陈焕滨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村民办“春晚”,他不仅自己拿出费用专门购置了道具,并充当整场晚会的“总导演”,对节目进行编排,晚会一经呈现演出,受到了村民的一致称赞。可是,由于忙于筹办春晚,他不仅耽误了自家饭店生意,而且还要自己出钱、出力、出节目,当时引起家人们的一致不满。这些年来,杨盘南街“村晚”只因为疫情中断过一次。团队也由当时东拼西凑的三四人到现在分工明确的20多人;从台前到幕后、从写剧本到视频制作现在一切都像模像样。

伴随创新而来的是百年秧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逐渐由小广场登上了大舞台,还扭出了乐陵。秧歌作品多次在德州市元宵节文艺中获奖,连续3年荣获乐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等奖等。

守诺有新

创新秧歌传播方式,让百年秧歌深入人心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陈焕滨感觉自己的所学所知己赶不上时代的进步发展,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不从心。经过再三思量,为了更好地传播杨盘秧歌,他把主意打到了儿子陈博身上。

2018年,他动员陈博也加入了队伍。这几年,在陈焕滨的传授下,陈博不仅在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上展现了很强的创作才能,自编、自导、自演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承担起节目后期制作的重任,把演出内容刻录编辑制作,放到优酷、抖音、快手等视频APP进行宣传,一下子吸引了很多人,点击量剧增,让更多的人了解百年秧歌魅力、学跳百年秧歌。

“看到他能真正的热爱传统文化,愿意为杨盘百年秧歌的传承付出真心,我也觉得很欣慰。秧歌的传播继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说起儿子陈博,陈焕滨脸上充满了期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