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决胜姿态打赢创城决胜之战

□焦丽梅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1月29日,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大会召开,决战决胜的号角已经吹响。对于德州来说,文明城市创建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答题。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将创城工作放在心头、摆在案头、抓在手头,以决胜姿态打赢创城决胜之战,才能真正答好、答优这份重要考卷。

聚焦思想新自觉,建设信仰坚定的文明城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和精神旗帜。文明城市建设应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始终,成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标杆城市。要重点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推动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学懂、弄通、做实,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见实效。要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理论普及工作体系,深入基层、创新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部署、重大战略、重大举措,把学习成效转化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问题、解决群众发展突出问题、整治创城工作紧迫问题的有效方法,在攻坚克难、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中引领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实践者。

聚焦精神新状态,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主题是精神文明建设,以精神文明为引领,带动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发展,是创城工作运行的内在逻辑。内容上要全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思想道德建设。项目上要全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文明教育、社会诚信建设、公益广告宣传、道德模范评选和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上网等。载体上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高质量推进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阵地上要建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强“学习强国”平台推广应用。

聚焦文明新风尚,建设文化厚重的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就是以文化城、文明育城的过程。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红色血脉,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与建设现代化城市有机融合,让文物古迹、红色资源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体育场馆,让群众就近就便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切实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发展“德州手造”新业态,提高文化消费的便利性,持续释放文化消费潜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聚焦环境新面貌,建设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是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要在城市治理中树立全面的时空观,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做到空间上无死角、时间上无空档,让城市时时干净整洁、处处方便宜居。要在城市发展中树立科学的生态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科学划定城市开发的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努力把城市建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要在整改提升中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显功”,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用“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来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

聚焦城乡新进步,建设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创举,这就决定了文明城市创建从一开始就是造福群众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导向,优先保证事关民生的财政投入,优先解决事关民生的利益问题,优先构建事关民生的保障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加干净有序的生活环境和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服务。要坚持文明城市创建的群众性,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充分调动群众自觉自愿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使创城工作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要坚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城市繁荣到乡村振兴,从主次干道到背街小巷,从商场超市到农贸市场,从新建社区到老旧小区,让市民群众共建精神家园、共树文明风尚、共享发展成果,推动全体人民素质的共同提升、环境的共同改善、生活的共同富裕。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没有捷径,唯有实干。在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提升公共文明水平、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力弘扬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以信仰之富、崇德之风、文化之论和文明之美来引导人民向上向善,共同开创德州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