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同行 奏响文明"主旋律"

——我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记者胥爱珍通讯员刘蔷薇

驻足街头,礼让行人、交通文明、车水马龙秩序井然;漫步公园,风景如画,美德小品林立,令人心旷神怡;置身市井,人间“烟火”温暖弥漫;流连社区村落,设施配套齐全,邻里和睦互助友善……新年伊始,乐陵街头处处劲吹文明之风、处处可见文明之事,彰显着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

2022年,乐陵市以最佳的状态、最扎实的举措全心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深入整合各方资源,着力探索工作路径,全面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走深走实,实现了各项工作出圈出彩。

整合资源搭建平台

全域文明“拔节生长”

1月9日,市委编办组织志愿者到文明“1+1”帮扶村西段乡程王村开展“反对浪费、文明办事”宣传活动,倡导文明过节。

一个文明单位就是一面文明旗帜。

乐陵市结合全市93个文明单位和社区(村)实际情况,按照1个文明单位对口1至2个文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原则开展结对共建,重点围绕思想铸魂、文化惠民、村风弘扬、家风培育、环境改善、移风易俗等六项工程,通过“讲、评、帮、乐、庆”等五种形式,按照“十个一”结对帮扶,让公益资源围绕需求“流动起来”,文明触角延伸到群众心坎上。

“做实资源统筹、织密实践阵地,是我们聚焦实践功能,筑牢基层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举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盛慧说,我市研究出台了《乐陵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星级评定管理办法》,挥动“星级评比、以奖代补”指挥棒,量化18项建设标准,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规范化、项目化,争取上级资金110万元,拓展提升1个中心57个基地17个实践所138个实践站。各级各单位统筹利用党群服务中心、妇女之家、青年之家、365暖留中心等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变“各自为战”为“集团作战”,实现了阵地共建、资源共享。

积极回应群众的生活需求,我市在打造中心、基地、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的基础上,建设了810处“好邻居”家庭站、32处特色工作室、35处蒲公英联盟“聚”乐部、510处“和乐小亭”志愿服务点等新阵地,大小各类服务阵地达到了2000余处,交叉辐射出“10分钟文明实践圈”。特色阵地与功能性阵地交叉辐射,把志愿服务推进到群众的“家门口”。

从榜样广场到文明一条街,从美德小板凳到家风文化示范巷,从“和乐小亭”到农民画风情走廊……漫步在乐陵,你会发现文明阵地处处可见、文明之美已经深深嵌入这座城市的肌理中。

2022年以来,乐陵市全力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纵深开展,从细节入手,涵育立德树人“全环境”。充分利用公园、歇脚亭、美景亭、广场等公共服务类场所,打造好人广场46处、美德小板凳600余处、农民画风情街13处,200余处公益小景……“美德基因”注入人居环境,俯仰间尽是文明新风,城乡风貌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

以全域开展“美德实践课堂”为抓手,线上依托乐陵融媒APP及抖音、公众号等各类新媒体资源开展公益直播课、线上咨询课等栏目,通过邀请名师讲课、让枣文化博物馆、爱国主义展馆“上云”,把“思政课”开到了群众身边。截至目前,各类节目点赞收看量已超40万。线下组织专家学者、身边典型、党员干部、“五老”人员成立了190支特色宣讲队伍,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专家讲专业事、榜样讲经验做法的形式,在社区、在学校、在企业、在机关、在农村开展全环境立德树人主题宣讲活动。经典阅读分享会、百姓故事会、“阳光成长”心理健康宣讲等一大批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美德课”不断涌现,丰富的宣讲形式把道理“讲活”,“思政课”变成老百姓身边的好听、带劲、管用的“热门课”。

文明实践“精准滴灌”

激发基层善治内动力

“感谢你们上门帮忙,一下子解决了我行动不便的燃眉之急!”望着村里“红马甲代办员”帮自己采购并送上家门的大米、面条、白菜等生活用品,丁坞镇东郭村五保户张荣芹心里感到阵阵暖意。

为解决弱势群体购物不便的难题,乐陵市丁坞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文明实践云平台招募、就地就近转换等形式,组建起了一支涵盖76个村庄、共计210人的“红马甲代办”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期间,化身“宣传员”“采买员”“跑腿小哥”“红色邮递员”,根据群众点单精准开展服务。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路上,不应有人掉队。以残疾老年人为代表的高龄人群、留守儿童、生活困难群体、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群体、需要社会公共服务群体等五类人群,是基层社会治理格外需要倾注心力的对象。2022年,山东省明确五类需要特别关注的社会群体,要求各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打造志愿服务矩阵,精准开展“五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乐陵市认真落实省里要求,围绕“五为”志愿服务,精准孵化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孵化外卖行业“乐骑小哥”志愿服务项目,开展“配送文明进万家”、“欢乐聚场”舞动全城、“蒲公英联盟”疫情防控、“随手志愿·共护家园”等256个特色服务项目,在46处暖心食堂设立“五为”志愿服务驿站,号召社会各界开展特色服务项目,精准定制服务事项,固化“枣林自然课堂”“老年手机课堂”“枣约15”“爱心益剪”等一大批受群众追捧、喜爱的特色项目,为群众送去温暖服务。与此同时,乐陵市发挥民间艺人、科技能人、“五老”人员、返乡创业人员、群众性活动带头人等作用,就地组建200多支适应群众需求的特色志愿服务队。

各类志愿服务的“私人订制”充分盘活了社会各方资源,构建了“一呼百应”多元一体的志愿服务体系。“一呼”即“和乐同行”志愿服务总队,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全市志愿服务活动;“百应”即630余支各具特色、响应号召的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活跃在城市发展、社区治理、服务惠民的一线,在疫情防控、“五为”志愿服务等城市治理、关怀关爱的关键领域、关键时期“召之即来、来即能战”,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构建群众幸福生活的中坚力量。

此外,乐陵市还借力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两中心”深度融合高效化,通过丰富平台板块,设立志愿服务点单、典型榜样展示、积分商城、志愿服务展示等特色板块,“两中心”联合策划活动丰富内容。先后策划了“美在乐陵·德润万家”“我替英雄看亲人”等活动,全方位动态展示文明实践风采。线下抓牢文明实践专管员的“管育用”,把“两中心”管理纳入专管清单,通过走访困难户、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使用智能手机困难的特殊群体的志愿服务需求,线上点单送服务,真正把文明实践送到群众身边、融入群众心间。目前,正在创新探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智慧社区、数字乡村“五平台”融合发展,积极构建以志愿服务为引领的互通互融治理格局。

凡人善举涌现

塑造“好德之城”

28年如一日照顾瘫痪邻居的孔维国、勇救落水儿童的李春利、自筹建养老院赡养400位老人的孙曰平等立得住、叫得响的“身边好人”,在乐陵不断涌现,“好人辈出”成为枣乡新名片。

近年来,乐陵市深耕“好人文化”,通过实施注重“评培双行”的好人机制,突出群众参与、释放好人效应。

通过实施村级自评、镇级选评、各界参评、市级评审、线上测评“五级联评”,乐陵市在村级结合文明家庭创建、“好媳妇好婆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月月评选各类“好人”的基础上,乡镇进行初筛并按照每月1至2名好人选评上报,社会各界、部门单位、新闻媒体积极推荐参选,市级开展专家评审,最终借助线上投票广泛开展群众测评,形成了从发现、推荐、选评群众全过程参与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良性机制。去年以来,8人获评“山东好人”、8人入选德州好人之星、1人获评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3人获评德州市新时代好少年,构建了“人人向好、人人行好”的良性生态。

“评出了好人,还要把好人精神宣传出去,才能培育出更多好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大为介绍,乐陵市融合各级“身边好人”资源,积极组织事迹突出的省市级好人组建宣讲团,通过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等“六进”宣讲报告会,身边榜样“现身说法”,讲出感人的事迹故事、分享心路历程,让真挚的好人事迹深入人心;并依托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建立了345支固定的“身边好人”志愿服务队,通过在美德“好邻居”家庭站、社区“和乐小亭”等身边阵地开展“好人故事分享会”“我身边的凡人善举”等主题交流会,用土话方言传播好人精神。截至目前,已开展交流会2000余次。

以营造“人人向好”社会氛围为主线,在嘉许礼遇、扩大宣传上下功夫,乐陵市出台了《身边好人嘉许礼遇机制》,在健康查体、交通出行等领域对好人进行礼遇嘉许。同时,通过在乐陵融媒APP上设立好人宣传专栏,对好人事迹进行集中宣传、上级媒体集中宣推,扩大宣传效应,构建出“德者有得”的良性社会生态;以构建“人人行好”良性循环为主线,在榜样示范上下功夫,点燃身边的“凡人善举”。截至目前,近3000人通过“好人感召”注册成为志愿者,真正构建出“人人敬好人、人人行好事”的良性文明生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