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案例:野趣环境下如何推动1+X游戏理念的实施研讨

一、活动背景: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对一种主材料反复游戏已失去兴趣,我们想激发孩子一物多玩的兴趣。于是,尝试“1+x”游戏模式。我们尝试所谓“1+x模式”包含二层含义:第一层:游戏框架上的1+X,一种建构游戏可以通过X种形式去开展。 第二层:材料投放上的1+X,这里的1代表一种主材料,X代表多种辅助材料,就是在一种主材料的基础上再增加X种辅助材料。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分析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和能力,让幼儿在户外一定的范围内根据提供的不同材料自觉、自愿、自主地进行活动。

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1+x”游戏活动在落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意识,随机生成的游戏能力严重不足;二是在户外活动组织中过度理解幼儿主体地位,教师的茫然性与放鸭式,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和各方面发展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如何将野趣环境下“1+x”理念渗入各种游戏中?

(2)如何让户外高结构材料通过“1+x”的游戏活起来?

(3)如何让幼儿在“1+x”的游戏中更好的发挥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游戏精神?

(4)如何让家长理解野趣环境下“1+x”理念 达到家园共育。

一、活动主题及时间安排

1、野趣环境下如何推动1+X游戏理念的实施研讨

主题的价值:环境是幼儿自主游戏的基础与前提,它对于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野趣环境下1+X游戏模式,可以激发幼儿游戏兴趣,使幼儿以多元的方式投入游戏,产生丰富多样的游戏行为。

2、活动时间:2023年3月2日——3月5日

地点:幼儿园多功能室

二、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创设“1+x”游戏环境,激发幼儿无限可能,强健幼儿体魄,激发勇于探索勤劳质朴、互助互享等良好个性品质。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思维发散能力。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并对“1+x”游戏模式下的野趣游戏给予支持。

2、近期目标:

针对野趣游戏下“1+ X” 模式进行环境创设,对材料“1+ X”玩法进行教研,提高教师思维发散能力,培养幼儿“1+ X”玩法中的探究合作精神,激发幼儿对野趣游戏的积极性。

3、长期目标:

形成野趣游戏下“1+X”模式特色活动体系。教师提供游戏支持策略,完善野趣游戏园本课程。幼儿在“1+X”模式体系下形成自主、互助、合作、等良好的社会能力。

三、活动形式设计主要依据案例研讨的方式进行。

如中班案例游戏《吊环花样玩》中,孩子们对吊环很感兴趣,第一次玩吊环只是单纯的用手抓着吊环玩,最终幼儿从最初的简单玩吊环转变了主动要求添加新材料,如:篮球、钻圈、垫子等,让吊环出现多种不同的玩法,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活动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根据活动主题和活动目标从教师、幼儿、环境、家长四个方面进行展开研讨:

(1)备教师:教师们在野趣环境下观察幼儿的户外游戏,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各种问题:材料单一、 幼儿缺乏兴趣 、教师缺乏指导等。在野趣游戏中,老师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困惑去查阅资料,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初步形成了1+x的游戏模式,教师再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收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功的经验再次进行教研,讨论出解决的方法,应用于下次活动。

(2)备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以及生活经验,通过谈话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以及活动意愿。

(3)备环境:幼儿园要为活动提供安全、宽阔且自由的活动场地以及尽可能丰富多样的低结构材料。

(4)备家长:让家长了解1+x游戏模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获得家长的支持。

2、具体分工情况:

园长负责理论培训,教研主任带领老师们搜集材料,确定本班游戏区域及主要游戏材料,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状况,班主任负责家园共育。3、教研活动过程:

第一次教研,园长结合《指南》及自己对1+x游戏理念的理解,对大家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培训,教师们也分享了自己对1+x理念的进一步理解,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些困惑。

第二次教研,在级部主任的带领下,制定了符合幼儿本年龄段的周计划。让游戏活动有所依据,实施起来更有条理。结合游戏案例解读1+x。

第三次教研,园长、教研主任、骨干教师、幼儿家长参加,大家交流成功的经验以及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问题,集思广益,提出新的解决方法。

五、评析反思

通过教研,针对教师游戏经验不足,游戏材料准备不充足,对幼儿游戏预设过高或者过低,教师们相互交流学习,查阅资料解决问题。针对孩子的自主性差,在游戏过程中,思维固化不会合作等问题,我们根据幼儿的性格进行了个别指导,明确游戏规则,集体教育,分享点子,用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游戏。

《指南》中提出:“游戏精神”是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通过教研,1+X游戏模式更能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体现游戏精神,1+X游戏模式最终应该指向幼儿发展的无限大的空间和无限种的可能,我们探索教研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张文茹、李风霞)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