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文明之果——我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综述(中)


    “我们的创建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文明城市’这块牌子,更主要的是通过创建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到创城带来的成果。 ”这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翠云屡次强调的一个观点,也是对我市创城目的作出的明确回答。

一道靓丽的风景

    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城市设施,是老百姓的根本需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作为一项惠民工程,一开始就顺应了广大群众的强烈愿望。我市大手笔进行城市改造,大力提升老城区,建设完善新城区,立足地域特色,打造了董子文化园、减河湿地生态公园、新湖风景区、长河公园、中国太阳谷等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向世人展示了德州的独特风貌;对运河、岔河、沙王河、减河等4条河流进行美化,形成了“碧水绕城”的景观。
    我市还对市区280条背街小巷实施绿化、硬化、亮化、美化,栽种乔灌木900多万株,真正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街巷景观;困扰我市多年的城市“牛皮癣”顽症得到根治,沿街店面门窗及牌匾焕然一新,断头路、破损路得到整治;路灯、排水管道等市政设施功能更加完善,市区主要道路保洁时间达到16小时,一般街道保洁时间不低于8小时,群众对卫生状况满意率达到93.8%。
    “现在,城市环境越来越令人舒心。步行上班,既健身又可以享受路上的风景! ”一位市民如是说。

让人民群众满意

    当夜幕降临,市区各条街道和广场景观灯渐次亮起,环境优雅的图书馆、设施齐全的广场都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退休工人张玉兰每天都到和谐园,和票友们沉醉在京剧艺术中。 “创城,老百姓就是主人翁! ”正如张玉兰形容的那样,今天的德州就是一个大舞台,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尽情演绎美好生活。
    “我们有了廉租房,低保补助提高了,孩子上学免学费,社区居委会还帮我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在采访中,记者经常听到这样的诉说。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 “为了人民创城,依靠人民创城,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创建成果”的总方针,紧紧抓住经济建设,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以让群众满意为最终目标。
    按照省级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德州实际,我市确定每年在全市开展“创城十大工程、为民百件实事”主题活动,为群众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身边的难事、烦心事。
    我市先后完成投资90多亿元,对中心城区80余个城中村、旧住宅区和棚户区进行改造,建设安置房300余万平方米;投资60多亿元,改造主次支路70余条,建设里程200余公里。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文明与幸福同行

   家住德城区解放路的秦文成老人用“滋润”一词来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他所在的小区新建了冲水公厕,成立了治安巡逻队、文艺宣传队,每天早晚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居民们其乐融融。
    文明创造幸福,幸福滋养文明。我市在创城过程中着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通过各种形式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倡树文明新风,着力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走进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丰华社区,只见小区环境整洁,车辆摆放有序,更令人感动的是,10多位居住在小区的志愿者正冒着酷暑,拔除花园里的杂草。该社区党支部书记潘玉梅说:“丰华社区地处市区繁华地带,辖区居住人口多,管理难度大,多亏了这些志愿者,不论大事小事,他们主动帮忙,无怨无悔,带动了更多的人做好事。 ”
    不知不觉, “崇德尚礼”日渐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的多了,见义勇为的多了,拾金不昧的多了,爱护环境的多了;横穿马路的少了,车辆乱停乱放的少了,随地吐痰的少了; “门前五包、门内达标”责任制,已变成了市民每天必做的 “功课”……文明已经融入德州市民的生活习惯中。□本报记者 钟伟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