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冬至面 一天长一线

刊于德州日报2020.12.22B4版

□朱殿封

冬至,曾为新的一年的开端,历代王朝冬至举行祭祀活动,民间从元代流行填九九消寒图。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

曾经认为,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节,却原来,冬至是最早被制定的一个。 3000多年前,周朝规划都城,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周朝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经土圭法测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长的冬至这天为岁首——新的一年的开端,由周到秦一直不变,至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今年农历十一月初七日((阳历12月21日)冬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太阳处于地球的最南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日影最长,故曰“冬至”,亦称“冬节”“长至节”“亚岁”,也称“日短”或“日短至”等。古人认为自冬至日阴气达到顶峰,盛极而衰,冬至一阳生,天地自此阳气回升,下一个循环开始了,为“大吉之日”。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是说冬至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阴曲阳伸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鹿的角朝前生,所以为阳,而冬至糜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历代王朝十分重视冬至。从周朝,冬至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神仕》说:“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 ”目的是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死亡。《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活动,“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 ”并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故此,冬至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互赠美食,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期,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皇帝在冬至日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官吏放假七天,和新年假期一样长。民间百姓,晚辈要向父母尊长拜节。南宋《东京梦华录》描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放开民间的赌博),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苏轼《冬至日作》诗曰:“似闻钱重薪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 ”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投递、留下名帖)祝贺,就像元旦一样。孩子们在街头巷尾唱着《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 ”冬至节,春之先声也。从冬至起进入“数九”,“数九”俗称“交九”。我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人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择一“九”日,组织消寒活动,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摆“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自头九以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唐朝称之暖寒会,后世称之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

民间从元代流行填九九消寒图,常见的文字版由“亭(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组成,这些繁体字皆为九划,每划都是空心,过一天,就用红笔补一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空心填满,图由雪白变为全红,便迎来了春天。

精致的是在纸上印“九九歌”和81个圆圈,日涂一次,阴天涂上半圆,晴天涂下半圆,风天涂左半圈,雨天涂右半圈,雪天涂中央。每涂一圈,日子便前行一步,涂满就“出九”了。

华美的是在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滦京杂咏》说:“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

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比如上联“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

另有鱼形、泉纹、葫芦形、娃娃形消寒图,挂于寒舍壁上,既做挂历,又做饰品,实用和审美高度契合。若将年复一年的“九九消寒图”保存下来,便是珍贵的原生态生活底片、宝贵的气象资料、厚重的民俗文化。农民手握锄把犁柄的粗糙大手,拿起笔画字染梅,圈点着一年又一年的日子。

“冬至大如年”,习俗自然也多,这一天,媳妇给公婆敬献鞋袜,祝福尊长福寿绵长;出嫁女儿给娘家爹娘“送冬”,示孝报答养育之恩;家家早晨起来“蒸冬”(蒸窝窝头),预示明年夏秋扬场有风,把粮食扬得干干净净;再有便是不可缺少的吃了,北方人吃饺子馄饨和面条,“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南方人吃汤圆、米团,“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的日子,在浓厚文化氛围里铺展开来。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