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的唯美诗意

许是性格使然,我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古风古韵有特殊的亲切感,喜欢旧时光,喜欢古建筑,青砖黛瓦,粉璧朱栏,仿佛我就是曾经生活在古代的“伊人”。在尘世中,无论你经历了什么,或喜或悲,都会成为岁月中的一缕烟云,唯有古建筑,虽经岁月的侵蚀,慢慢露出斑驳的痕迹,却依然守在那里,于悠远深邃中散发着迷人的古典韵味。

日前,有幸和文友到平原县张华镇的梨园村采风,那里古树、古屋、古井、相家河故道等景点,让我联想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韵风格,整个人就仿佛置身于“古树、古巷、古宅、古风”的江南水乡。

古 风

在梨园村,所有意象都有了古诗词的色彩。江北梨园,水乡古韵,仿若宋词的词牌,每一棵梨树,都是独立的一首宋词;每一朵梨花,都是这首宋词里的一阙小令。

进入梨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题有“江北梨园”4个大字的马头墙景。其中,朝北这面,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偶遇一夜春风来、万树梨花开的妙景,于是题词“江北梨园”,字迹隽永,苍劲有力。青瓦、青砖和白砖的巧妙设计,让人感觉到历史的厚重,不免浮想联翩,想到古装剧中深宫大殿的冷峻与气派;想起江南那些依水而建的楼宇,彰显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风韵。

梨园村主街的两边也晕染着古风色彩,粉白的墙上,装饰着青色或深灰色各种图形。恍惚中,仿佛已置身于“柔橹声中多水多桥”的江南,撑竿、摇橹,驾一条乌篷船,在水上悠然滑行。

老 宅

在古村落的小巷中行走,一扇年代久远的门吸引了我们的目光。门框最上边写着“农业学大寨”,两边依稀可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字样,字迹有些脱落,仿佛是一本泛黄的记事本,静静地安放在那里,却能勾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许多回忆。同行人中有经历那个年代的,便不由得想起那首歌“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回忆,让他们脸上的皱纹舒展开;笑容,又让他们的幸福洋溢。

在一座土坯房的后边,有一扇青砖垒砌的月亮门,兀自立在那里,形单影只,仿佛是一段旧时光的缩影,成为老宅中一个独立的篇章。据说,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门的雕砌和用料上,猜想那里曾住过一个大户人家。门,向来是富人家的招牌,就像女人的脸。俗话说“有粉要擦在脸上”,所以,从门的档次,就能看出这户人家富贵与否,恰如看一个人脸就能知道幸福不幸福。

古 树

在梨园村,最令人欣喜的,莫过于亲眼目睹了一对古槐树和一对古梨树。古槐树是两棵姊妹树,长得非常相像,个头大小均等,而且树形非常好看,从远处看绿色的树冠,形状像一个大蘑菇,让人误以为那是一棵树。走近之后,才发现原本是两棵树,彼此共同沐浴阳光和雨露,也共同等候风的吹拂。在这个暖暖的中午,阳光温柔地照在它们身上,可以感觉到这对姊妹树的亲昵无间,快乐无限。

一提到梨树,不免让人想到它的谐音——“分离”的离,于是就有了“不能两个人分吃一个梨”的说法,主要是忌讳“分离”。然而,在梨园村,我们见到了一对不分离的古梨树——是同根生的两棵,相依相偎,给人的感觉像一对永不分离的恋人。由此我想到汉代诗人卓文君的《白头吟》:“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于是,对这两棵不分离的梨树更是心生温暖,赞叹不已。愿世间相爱的人都像这两棵相守的梨树一样,相看两不厌,白首不分离!

边行走边体味,感触颇深。正在不断发展的张华镇,致力打造古风古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次参观,让我深深记住了这个唯美的村落!

□那朵(女,平原县人,诗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