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点击乡村记忆:让群众记得住“乡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抓好文化遗产保护。这一新提法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共鸣。
    “乡村记忆”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载体工程,主要是因地制宜地保护传统文化乡镇、村落、街区和民居;收集、整理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生产习惯、节庆习俗、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整理乡土志,编撰村史、村志、口头记忆和视频记录,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两区同建,将自然村合并为社区。新社区改变了村庄名称,也淡化了群众对村庄的记忆。市政协委员、市农科院院长贺洪军认为,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恰逢其时,“记得住乡愁才能守得住幸福,保存一些老传说、老照片、老风俗,有利于我们更好更真实地保存和传承地域文化。 ”
    “我们村过去叫娘娘庙,这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起村史,市人大代表、夏津县东风村党支部书记李其河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还能记得“娘娘庙”的村名,50岁以下的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我们有义务把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出来,最好能建设民俗博物馆,将这些文化遗产集中保护、展示。 ”李其河说。
    “市里提出要到2020年,保护、整修、恢复设立10个左右‘乡村记忆’乡镇,为我们开展工作注入了强心剂。 ”市人大代表、夏津县雷集镇大姜村支部书记杨洪章坦言,“这项工作涉及面广、需要的时间长,资金保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
□本报记者王志冕本报通讯员董玉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