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撤地设市20周年 文化生活:从单调到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井璐 本报通讯员 石岳 李静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一年能组织文化活动80多场。 ”谈起20年来文化生活的变化,平原县龙门街道文化站站长于长生有说不完的话。于长生说,20年前,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人们的文化生活仅限于看看电视、听听广播。
    随着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文体小广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相继上马,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实惠。于长生说:“通过文化政策扶持,街道的舞龙队重新组建起来了,如今队员已发展到80多人。 ”
    市地域文化传承中心舞蹈演员李莉则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深有感触:“原来看一场芭蕾舞演出,需要坐车去济南,现在,演出就在家门口,而且票价很实惠。 ”2012年,我市投资5.6亿元建成德州大剧院,一场场高端剧目相继上演,仅2014年,共演出国际国内高水平剧目54场。
    2009年以来,我市规划建设了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新城分馆等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所提供的文化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实现了文化惠民“零门槛”。
    20年前,广大群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很低,很多珍贵文物甚至遭到了人为破坏。现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实现了新突破,大运河(德州段)成为我市第一个世界级文化遗产,全市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市级80处,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4项和17项。
    20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如火如荼。20年前,我市广播影视设施简陋,水平有限。文化产业、新闻出版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几乎空白。目前,我市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管水平不断提升,拥有城市数字影院13家,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333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